您当前位置: 晰界眼科 > 医生讯息 > 天津第五中心医院近视眼防治新突破

天津第五中心医院近视眼防治新突破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flyus_ 上传提供

发布: 107 评论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眼科作为滨海新区的诊疗中心,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深度合作及化设备体系,构建了覆盖近视预防、精准干预、手术矫正及长期管理的全周期防控网络。面对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严峻态势,该科室依托天津市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平台,融合前沿技术与经验,为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近视患者提供科学解决方案,成为区域眼健康服务的重要支撑。

天津第五中心医院近视眼防治新突破

一、诊疗实力与硬件支撑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眼科具备完善的学科架构与硬件基础。科室设有15张病床及独立验光室、门诊手术室,配备全球的诊断治疗设备。在近视诊疗领域,拥有超广角眼底荧光造影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系统(OCTA)、全自动角膜内皮细胞仪等精密设备,可精准评估视网膜结构、眼轴变化及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为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科室与北京大学医院共建,由潘英姿教授领衔行政主任团队,汇聚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及专业验光师队伍。张林昌等专家在屈光手术领域经验丰富,擅长准分子激光矫正、复杂性近视合并散光的设计,并开展跨学科协作,如联合眼眶病专家张虹处理高度近视的继发性病变。

二、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体系

作为天津市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科室构建“筛查-干预-追踪”闭环体系。通过进校园筛查、建立屈光档案,结合人工智能分析近视进展风险,实现早期预警。在干预层面,除常规框架眼镜验配,重点推广角膜塑形术(OK镜)。临床数据显示,其全屏非球面设计镜片可显著延缓眼轴增长,超50使用者年增幅控制在0.1mm以内,近90患者进展缓慢。

针对药物防控,科室引入用药策略。参考新加坡Audrey Chia团队的ATLAS长期研究,采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阶梯治疗方案,强调“晚停药、缓减量”原则,降低停药后反弹风险。科室开设干眼综合治疗门诊,运用熏蒸仪与睑板腺按摩缓解OK镜或阿托品使用引发的眼表不适,提升治疗依从性。

三、成人近视矫正技术突破

对于成人稳定性近视,科室提供多元化手术方案。激光屈光手术适用于中低度近视(≤1000度)且角膜厚度达标者(≥480μm),但存在严格禁忌证筛查机制。科室依托准分子激光设备开展个性化切削,降低术后干眼、眩光风险。

针对高度近视(>1000度)、角膜薄或合并干眼症患者,ICL晶体植入术成为核心选择。该技术通过2-3mm微切口植入Collamer晶体,不损伤角膜组织,矫正范围可达1800度近视合并600度散光。瑞士STAAR晶体具备紫外线防护功能,且可逆性强——未来需治疗白内障或青光眼时可取出置换,为患者保留更多选择。临床证实,术后24小时即可恢复用眼,视觉质量显著优于框架眼镜。

四、高度近视并发症的闭环管理

高度近视易引发视网膜裂孔、黄斑变性等致盲性病变。科室建立“早筛-精准干预-功能重建”三级防治路径。利用200°激光眼底照相、OCT等设备定期监测眼底,对视网膜周边变性区实施预防性光凝,降低网脱风险。

若已出现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黄斑水肿,则采用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玻璃体注射联合激光治疗,抑制新生血管进展。对于晚期患者,韩泉洪副院长团队在近视性黄斑劈裂手术中创新应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结合代谢组学分析优化术后视功能康复方案。

五、科研转化与社区辐射

科室积极参与全球眼科学术对话,推动临床成果转化。2025年ARVO会议上,团队发表近视防控代谢机制研究,提出近红外光调控眼轴生长的新干预方向。同时联合天津医科大学开展流行病学研究,聚焦“学龄前儿童近视防控”及“电子屏使用与睡眠关联性”,为政策制定提供本土化证据。

在社区服务层面,依托天津市残联白内障复明项目平台,科室定期开展义诊科普,将近视防控知识下沉至基层。通过全科医生规培项目,向社区医院推广标准化近视管理流程,如视觉电生理检查在视神经损伤中的应用、青少年验光规范化操作等,提升区域协作效率。

总结与未来方向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眼科通过多模态诊疗技术、个性化手术方案及全程化管理,显著提升近视防控效率。未来需进一步着力于三方面:其一,扩大儿童近视遗传标记物筛查研究,实现风险超前;其二,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的ICL晶体计算模型,提升高度散光矫正精度;其三,深化京津冀医疗协作,建立跨区域近视并发症转诊绿色通道。只有融合技术创新与体系优化,方能应对日益复杂的近视防控挑战,守护全民视觉健康。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