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与用眼强度攀升,科学使用眼药水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正在眼科医院体系中扮演越来越精细化的角色。从缓解视疲劳到术后修复,从人工泪液到生物制剂,专业医疗机构依托循证医学证据,构建起多层次的近视相关眼药水应用体系,折射出“精准护眼”的现代理念。
一、主流产品科学分类
按功能定位划分,近视相关眼药水主要涵盖四大类:人工泪液、抗疲劳营养剂、抗炎抗敏药及生物修复制剂。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如海露HYLO)、羟丙甲纤维素(如瑞珠)等,通过模拟泪液成分缓解干眼症状,是基础护理的核心产品。抗疲劳类常含维生素B12、牛磺酸等活性成分(如参天PC、乐敦系列),可促进代谢并改善睫状肌调节功能,适用于长期用眼人群。
处方级眼药水则需严格遵循医疗指导。抗炎药如普拉洛芬滴眼液(众生药业)用于术后炎症抑制;抗过敏药如盐酸氮斯汀(同为众生药业主力产品)针对过敏性结膜炎引发的眼痒充血;环孢素滴眼液(兴齐眼药)则通过免疫调节治疗中重度干眼症,2021年销售增速达323。近年生物制剂如抗VEGF药物(如康弘药业康柏西普)虽主要用于黄斑病变,但其修复机制也为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提供新方向。
二、临床应用精准用药
在近视手术场景中,眼药水使用具有严格的时序性。术前需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检查,同时预防性使用(如左氧氟沙星)减少感染风险;术后则进入“抗炎–修复–保湿”三阶段联合用药期:糖皮质(氟米龙)与非甾体药(普拉洛芬)控制炎症反应,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亿胜生物品种)加速角膜修复,人工泪液(如地夸磷索钠)维持眼表湿润。全程需间隔5–10分钟分次滴注以避免药液冲刷,并配合泪囊按压提升生物利用度。
针对非手术人群的视疲劳管理,日本功能性眼药水(如参天PC、乐敦V系列)因高浓度活性成分(如维B群、硫酸软骨素)和清凉体验受青睐,但需注意含血管收缩剂(四氢唑啉)的产品可能掩盖炎症信号。相比之下,无防腐剂单支装人工泪液(如海露、参天Soft Santear)安全性更高,尤其适合隐形眼镜佩戴者。眼科医院通常会结合裂隙灯检查与BUT(泪膜破裂时间)测试,个性化推荐湿润型或营养型产品。
三、医院用药体系构建
国内三级眼科医院依托“诊疗–药学–研发”三重体系,形成差异化用药方案。根据2021年市场数据,康弘药业(康柏西普)、亿胜生物(生长因子)、众生药业(抗炎药)及兴齐眼药(环孢素)四大企业占据院内市场超40份额,其中康柏西普以12.24亿元销售额领跑。这类医院严格执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围手术期用药专家共识》,确保围术期用药规范化。
专业药学的支撑不可或缺。医院药学部通过用药教育视频、滴注操作图示(如“下拉眼睑–避角膜滴入–按压泪囊”标准化流程)及保存条件提醒(如蛋白制剂需冷藏),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部分医院还开发院内制剂,如兴齐眼药的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获批临床的儿童近视防控药),填补了市场空白。未来需加强真实世界研究,例如探究玻璃酸钠分子量差异对干眼症患者的疗效影响,或评估抗疲劳药长期使用的神经调节效应。
四、未来趋势与发展方向
技术创新正推动眼药水向“精准递送+智能响应”演进。研究者致力于开发温敏凝胶(如泊洛沙姆载体)、纳米粒包裹等技术延长药物角膜滞留时间,减少使用频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滴眼提醒设备、可监测眼压变化的微电子隐形眼镜等辅助工具,有望与药疗形成联动。
挑战亦不容忽视。OTC眼药水中防腐剂(如苯扎氯铵)的长期毒性、日本高清凉感产品对眼表的刺激争议、抗VEGF药物高昂费用等问题,仍需通过政策监管升级(如推动无防腐剂单支装普及)、医保目录优化(如纳入更多修复类生物药)及基础研究突破(如仿生泪液开发)来应对。医疗机构需强化“药物–行为干预”整合观念,在开具眼药水时同步指导患者调整屏幕亮度、增加主动眨眼频次、补充维生素A/C/E膳食等联合干预措施。
近视防控是一场需要各方协同的“视力保卫战”。眼科医院通过科学分类、精准用药及体系化服务,使眼药水从基础润滑走向功能化、个体化治疗。未来需进一步融合药械创新与循证医学,在提升制剂效能的同时完善全程用药管理,让每一滴药液真正化作守护明眸的“智慧之泉”。患者则应遵循专业指导,避免盲目使用网红产品,将规范滴药与用眼行为调整结合,方能实现视力健康的长期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