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作为华东地区儿童眼病诊疗的重要基地,以小儿斜弱视治疗及视光为核心特色,年均门诊量超12万人次,年手术量突破4000台次,为0-18岁儿童青少年提供覆盖常见病、罕见病及复杂眼病的综合诊疗服务。其卓越的临床能力与学术影响力,使其成为全国“儿童眼病诊治示范中心”及上海市级儿童视觉健康规范诊治中心,彰显了其在儿科眼健康领域的标杆地位。
专科特色与核心技术
斜弱视诊疗体系
科室建立了精细化斜视分层诊疗模式,涵盖手术与非手术干预。针对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团队在显微镜下开展微创手术,小手术年龄可至7个月,显著降低二次手术率;对于复杂性斜视(如合并眼球震颤、颅缝早闭综合征等罕见病),通过个性化手术方案设计及术后视功能重建,提升远期疗效。弱视治疗则融合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OK镜)、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及遮盖疗法,尤其对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圆锥角膜等复杂屈光问题,采用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技术,实现精准矫正。
儿童致盲性眼病前沿技术
在先天性疾病治疗领域,科室创新应用局麻下泪道探通术,2-3分钟操作实现99的先天性泪道阻塞治愈率,并引入球囊扩张术应对难治性狭窄。针对高度近视儿童,开展后巩膜加固术延缓视网膜病变进展,联合特殊生物材料补片降低眼底并发症风险。团队在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中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与额肌瓣GOTEX缝线悬吊术,兼顾功能与美学效果;对多发性霰粒肿、眼睑肿物等常见病亦形成独特手术路径。
科研教学与学科建设
临床研究与技术转化
近八年,科室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SCI论文40篇,核心期刊论文14篇,获5项技术专利。2024年乔彤团队引入新技术强化儿童高度近视防治能力,通过后巩膜加固术联合视功能训练延缓病理性近视进展。在罕见病领域,团队与美国眼科协会合作建立全球小儿眼科培训基地,为天使综合征等遗传性眼病提供多学科诊疗方案。
学术协作与人才培养
作为上海市眼科专科联盟儿童眼科亚专委会牵头单位,科室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机构共建绿色通道,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婴幼儿型青光眼等急重症提供快速诊疗。依托长三角眼健康一体化平台,联合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推动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全覆盖,实现98以上0-6岁儿童视力建档率。团队定期邀请专家坐诊,并培养具备认证资质的视光医师,累计完成超3500例疑难OK镜验配。
社会责任与公共健康
近视防控战略实践
响应“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科室深度参与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网络建设。面对本市56.6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于全国均值3),团队通过规范化视光门诊、校园筛查及社区宣教,重点攻坚高度近视防控。2022年获批市级儿童视觉健康规范诊治中心后,协同市眼病防治中心建立近视高危人群数据库,目标在2025年将高度近视致盲率降低15。
分级诊疗与普惠医疗
科室推动优质资源下沉,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连接基层医院,年承接转诊病例超3000例。在“儿童罕见眼病关爱行动”中,联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视网膜色素变性、Leber先天性黑矇等逾200种罕见病开设诊疗绿色通道,提供多学科会诊及慈善援助。同时面向外来务工家庭开展公益手术项目,累计为逾千名低收入患儿实施免费斜视及泪道手术。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技术革新与疾病谱演变
随着病理性近视低龄化趋势加剧,科室需进一步探索后巩膜加固术的长期疗效及生物材料创新。在罕见病领域,需加强基因治疗与人工智能诊断技术的临床转化,如建立儿童眼病基因图谱库、开发AI辅助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系统。视频终端综合征及干眼症在学龄儿童中发病率攀升,亟待制定专属防治方案。
政策协同与体系优化
根据《上海市眼健康行动计划(2023-2025)》,科室将强化“医防融合”模式:一方面深化与教育部门合作,扩大4-18岁屈光档案动态管理覆盖率;另一方面探索“眼科专科医联体”运作机制,通过标准化诊疗路径输出技术资源。建议未来增设“儿童眼健康经济学”研究,评估防控措施的成本效益,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上海儿童医院眼科的专科化服务不仅解决了儿童眼病“看得见”的需求,更通过技术引领与体系创新实现“看得清”“看得远”的目标。在“一老一小”健康国策背景下,其斜弱视诊疗、高度近视干预、罕见病多学科协作模式已成为行业范本。展望未来,科室需持续推动三方面突破:一是加速基因编辑、AI辅助诊断等前沿技术临床转化;二是深化长三角眼健康资源共享,缩小区域诊疗差距;三是构建儿童眼病全程化管理智能平台,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