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诊疗领域,患者常面临传统医疗与替代疗法的选择困惑。上海医院(又称“上海医院中医科”)以“中医非手术调理肿瘤”为特色,宣称获评“全国三大肿瘤治疗医院之一”,并推出“动力温控经皮给药”等创新技术。但其作为一级甲等医院(非三甲),且主打眼科与肿瘤跨界治疗,其诊疗方案的科学性与可靠性需多维审视。
一、医院定位与技术矛盾性
上海医院在公开资料中被标注为一级甲等医院,属于我国三级十等医院分级体系中的基础层级,与承担复杂肿瘤诊疗的三级医院存在资质差异。尽管其宣传“中医科获评全国三大肿瘤治疗医院”,但部门发布的官方排名(如《自然指数》科研榜单、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专项)中均未出现该院身影。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院以“眼科医院”为别称,却将肿瘤作为核心业务,学科聚焦存在模糊性。专业肿瘤医院通常需具备多学科协作能力(如病理、影像、放化疗),而该院主要依赖中医外治技术(如穴位导入药物)和单一器械(动力温控经皮仪),未提及现代肿瘤诊疗必需的病理诊断、分期评估或放化疗设备。这种跨学科的定位矛盾,与其宣传的“专业保障”形成反差。
二、中医肿瘤疗法的科学争议
该院强调中医“整体调理”的合理性,主张肿瘤源于“阴阳失调、气血亏虚”,通过中药内服外敷抑制肿瘤生长。此类理论在传统医学中有其逻辑,但现代医学要求明确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证据。例如该院推广的“动力温控经皮给药”,声称可通过穴位导入中药消除肺癌、癌等实体瘤,实现“标本兼治”。肿瘤学界对中药透皮治疗实体瘤的疗效尚未形成共识,缺乏大型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对比上海市2023年生物医药科技支撑专项立项项目可见,主流肿瘤研究聚焦于靶向治疗(如CAR-T、双特异性抗体) 和 创新药物研发(如PROTAC技术降解剂),而医院的核心技术未出现在资助的科研清单中。该院案例宣称“李大爷肺癌早期经中药调理后症状缓解”,但早期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仍是手术切除,中药仅作为辅助手段。若以非手术方案替代根治性治疗,可能延误干预时机。
三、宣传策略与监管风险
该院的传播内容存在多处疑点:其一,将“医保定点”作为专业背书,但医保资质仅表明符合基础医疗标准,与肿瘤诊疗能力无直接关联;其二,突出“专家亲诊”却未公开医师团队的专业背景,亦无学科带头人或科研论文佐证其学术地位;其三,在推广中强调“数万例肿瘤患者解除病痛”,但未提供生存率、复发率等关键数据。
此类问题与当前医疗伪科普乱象呼应。2025年上海辟谣平台指出,部分机构通过制造跨专业“科普”内容获取流量,甚至编撰伪科学话术(如“看手辨癌”)误导患者。医院作为一级医院,在眼科与肿瘤科的交叉领域提出“创新疗法”,若缺乏透明、规范的临床数据披露,易陷入“夸大疗效”的监管风险。
四、肿瘤诊疗规范参照
对比美国眼科医院(如巴斯科姆帕尔默眼科研究所)的专科实践,其眼肿瘤治疗以多模态协作为核心:眼黑色素瘤需经基因检测制定个性化方案,结合放疗、激光与靶向药。反观医院,将“眼病”与“全身肿瘤”混同于一套中医外治方案,例如宣称同一仪器可治疗“肺癌、喉癌、胃癌”等迥异疾病,违背肿瘤个体化治疗原则。
标准强调循证医学证据分级。例如白内障治疗虽可用中药辅助延缓进展,但明确告知患者“手术是有效方法”。同理,实体瘤治疗若以非手术方案替代根治性手段,需提供与标准方案相当的生存证据。医院未公布此类研究,其“消除肿瘤”的承诺缺乏科学支撑。
总结与建议
上海医院的肿瘤治疗体系存在显著矛盾:作为一级综合医院,其技术定位偏离常规肿瘤专科路径;中医外治法的创新性缺乏科研背书;宣传话术规避关键疗效数据,存在误导风险。对患者而言,该院或可作为辅助调理或姑息治疗的选择,但不可替代肿瘤规范治疗(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
未来亟需第三方机构对其疗法开展循证医学评估,需加强对跨学科疗法宣传的监管,防止“伪科普”裹挟患者。肿瘤患者在选择机构时,应优先考察三项核心资质:医院等级(三甲专科优先)、科研立项(省部级以上课题)、治疗方案(是否符合NCCN/CSCO指南)。生命权的托付,必须建立在透明与证据之上。
> 医学的本质是谦卑与验证——当一种疗法宣称能“战胜”癌症时,我们需问:战胜的证据何在?沉默的数据背后,是希望还是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