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视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专业、安全、的视力矫正服务已成为民众的迫切需求。故城县医院(衡水市第八人民医院)眼科作为区域性眼科诊疗中心,依托先进设备和专业团队,在近视防治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其近视矫正手术服务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摘镜”可能,更通过系统性科普与规范化诊疗流程,引领着区域近视防控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专业团队建设
故城县医院眼科汇聚了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构建了多层次人才梯队。科室带头人曹丽静主任在近视防控领域深耕多年,擅长近视成因分析、科学干预路径设计及个性化矫正方案制定。2025年爱眼日期间,她主导开展“关注普遍眼健康”主题宣讲义诊活动,深入解析近视预防与治疗的科学方法,为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了专业指导。
团队成员如李金彪医师等骨干力量,在临床实践中承担术前筛查、术后随访等关键环节,确保患者从初诊到康复的全流程管理严谨性。科室还与神经眼科等亚专科协同,针对高度近视可能引发的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并发症建立联合诊疗机制,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的综合实力。
手术技术优势
科室配备先进的屈光手术设备,全面覆盖主流近视矫正术式,尤其以全飞秒激光手术(SMILE)为技术亮点。该技术通过飞秒激光在角膜基质层内精准切削微透镜,经2-4mm微切口取出,无需制作传统角膜瓣,显著降低干眼症和角膜移位风险。其“无刀微创”特性使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多数案例术后次日视力即可达1.0。
适应症把控体现严谨性。医院严格执行术前20余项检查规范,包括角膜厚度测量(要求≥450μm)、泪液分泌试验、眼底评估等,确保患者近视≤1000度、散光≤500度且度数稳定(年增长≤50度)。圆锥角膜、活动性眼表炎症、重度干眼症等禁忌症患者将被排除,从源头规避手术风险。临床数据显示,严格筛选下手术可达97以上,患者满意度超95。
个性化诊疗方案
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科室制定差异化干预策略。对青少年群体,强调“防控优先”,结合角膜塑形镜(OK镜)佩戴、用眼行为矫正(如“20-20-20”法则)及户外光照干预,延缓近视进展。团队特别纠正“戴镜加深度数”“眼药水治愈近视”等认知误区,倡导科学验配与定期复查。
成年人矫正则聚焦个体需求方案。低中度近视患者可选择表层切削手术(如PRK);高度近视或角膜偏薄者适用ICL晶体植入;而运动爱好者、军人等对视觉稳定性要求高的群体,全飞秒手术因角膜生物力学完整性更优成为。每例方案均综合职业特性、用眼习惯及生理参数设计,实现“一人一策”。
全周期健康管理
术后管理是疗效巩固的核心环节。科室建立四级随访机制:术后第1天复查视力恢复情况,1周内防范感染(如避免生水入眼),1个月限制游泳及眼部化妆,3个月内避免拳击、蹦极等剧烈运动。研究显示,规范随访可将术后干眼、眩光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60以上,且症状多在3个月内缓解。
长期眼健康管理同样受重视。团队强调“手术非一劳永逸”,需终身防控眼底病变。尤其对术前高度近视者,每年需进行视网膜检查;40岁以上患者可能需同步管理老花眼,通过调节力训练或阅读镜辅助维持近视力。这种全程化管理显著降低近视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致盲风险。
公益科普行动
医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近视防控阵线前移至社区。2025年端午节前夕,曹丽静主任带队赴信誉楼商厦开展公益义诊,为市民提供免费视力筛查、白内障及青光眼初筛,并发放科普资料。此类活动年均覆盖超千人,有效提升县域居民对“早干预、早治疗”的认知。
科普形式注重创新性与针对性。除线下讲座外,团队通过短视频、图文指南等媒介传播护眼知识,如解读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长标准(每日≥2小时)、学习环境光照要求(≥300lux)等实用信息。针对家长群体,重点澄清“近视可药物治愈”“成年后手术可替代儿童期防控”等错误观念,强化科学护眼意识。
故城县医院眼科通过专家引领、技术精进、服务创新,构建了近视防治的立体化体系。其核心优势在于:以曹丽静主任为代表的专业团队保障诊疗精准性;全飞秒技术引领的微创手术提升安全性;全周期健康管理确保疗效持续性;公益科普推动区域眼健康素养提升。未来,科室可进一步探索两大学术方向:一是建立近视手术患者长期追踪数据库,评估术后20年以上视觉质量变化规律;二是深化社区筛查网络,结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实现对高度近视并发症的早期预警。
在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该院的实践为县域医疗机构提供了范本——唯有将先进技术、规范流程、全民科普深度融合,方能真正筑牢近视防控的“健康长城”。正如全国爱眼日倡导的精神:“守护清晰视界”,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项需要医患同心、社会共筑的持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