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的公共卫生挑战,长春依托深厚的中医资源与现代化医疗技术,逐步构建起融合传统疗法与前沿科研的近视防治体系。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市中医院等为代表的多家机构,通过辨证施治、特色外疗与个性化干预方案,不仅为本地患者提供多元化选择,更在近视防控领域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中西医结合“长春模式”。
一、核心医院的特色优势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作为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其核心优势在于将经典理论与现代技术深度结合。科室首创“祛障穴冷冻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并针对近视防控开发出中药离子导入、FM洗眼液、毫针透刺等特色技术。例如,中药熏眼系列(Ⅰ-Ⅲ号方)通过活血通络改善眼底循环,延缓近视发展;而针对青少年群体,科室推出中医近视防控门诊,结合耳穴压丸、揿针及个性化中药方剂(如改良定志丸),调节肝肾功能以缓解视疲劳。
在专家团队层面,学科带头人鞠援教授累计完成眼科手术超2万例,其团队在俄罗斯推广的白内障手术技术印证了认可度。郑炜、施小哲等专家则专注青少年近视的中西医协同干预,尤其擅长运用针灸联合中药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性眼疾,为高度近视患者提供基础疾病管理支持。
二、特色技术与临床实践
中医外治疗法在长春多家医院成为近视防控的“利器”。长春市中医院眼科依托吉林省益气固表法治疗眼干燥症临床研究室,推出低频超声、脉冲穴位及中药熏蒸综合疗法。韩光主任(中华中医药眼科分会委员)强调:“外治法可规避儿童服药依从性差的痛点。”其团队使用中药外敷联合艾灸,显著改善干眼症及视疲劳症状,相关成果获长春市科技进步奖。儿童医院则侧重红光治疗与院内协定处方协同应用。“康解方”等11种院内制剂通过消食导滞、调节脏腑功能,辅助缓解学龄儿童用眼过度引发的眼肌痉挛及假性近视,2024年数据显示总有效率达89以上。
三、儿童近视防控的体系革新
针对儿童眼轴发育关键期,长春市儿童医院建立“筛查-干预-管理”闭环。一方面引入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技术,邹海东团队研究证实该疗法可使高度近视儿童眼轴缩短0.06mm(对照组增长0.34mm);另一方面深化中医适宜技术进校园,2025年田村小学试点将耳穴压丸频次提升至每周1次,575名学生纳入干预计划,家长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追踪视力数据。
创新模式的推广需多学科协作。成都发布的“1+3+N”方案(智能监测+行为干预/光学矫正/药物疗法+中医增强)在长春形成本土化实践: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将离焦眼镜与揿针结合,使年近视进展幅度降低0.5D;市中医院则开发眼保健操“八字诀”(准确、足时、足量、持久),提升学生自主防控能力。
四、科研突破与未来方向
新技术验证领域,长春机构积极参与临床研究。2025年公布的RLRL疗法多中心试验中,吉林大学医院作为合作单位,验证了红光对脉络膜血流的改善效应(增幅达37.2),为“巩膜缺氧学说”提供生理学依据。亢泽峰教授进一步提出“户外活动+中药熏蒸”协同方案:每日2小时户外光照促进多巴胺分泌,辅以菊花-决明子熏蒸缓解调节痉挛,形成行为与治疗的互补。
未来需突破三大瓶颈:
1. 长效性评估:中医干预多以1年为单位,缺乏5-10年追踪数据;
2. 剂型改良:传统汤剂不便携,需加快滴眼液、缓释贴片等新剂型研发;
3. 人工智能整合:如长春儿童医院计划引入AI舌诊仪,实现“体质-证型-处方”的精准匹配。
传承与突破的平衡之道
长春的中医近视防治体系,既扎根于中药熏蒸、穴位刺激等传统技术的深度挖掘,亦积极融合红光疗法、数字监测等现代科技。从韩光团队的外治经验到鞠援领衔的手术-中药协同模式,从校园耳穴压丸推广到RLRL临床转化,其核心在于以患者需求为中心,打破中西医界限。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循证研究,优化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比,让“明眸工程”从长春经验升华为普适性中国方案。
> 家长行动建议:
> - 高度近视家庭关注红光疗法临床准入进展,严格在医嘱下使用器械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