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晰界眼科 > 医生讯息 > 丛飞大爱延续:深圳眼科医院见证光明奇迹

丛飞大爱延续:深圳眼科医院见证光明奇迹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天杀的 上传提供

发布: 109 评论

事件主体 事件内容 时间
丛飞 1. 捐出300万家当,资助183位贫困儿童,捐助150名残疾人,认养37名孤儿,义工服务超6000小时;2. 病情危重期留下遗嘱,要求身后将眼角膜捐献给深圳眼库以救助失明者,将钢琴送给深圳市莲花北残疾人康复站;3. 去世前10天提出停止静脉补药治疗,仅保留镇痛治疗,希望费用用于其他有治疗价值的人;4. 2006年4月20日20时40分,因胃癌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5. 现安葬在深圳市罗湖区吉田墓园常青园 1994年8月起开始资助贫困儿童;2006年4月20日去世
深圳眼科医院 1. 姚晓明博士摘取丛飞的双眼角膜;2. 进行丛飞眼角膜移植手术,包括9岁的江西小姑娘刘琳、4岁小女孩洪美琳、16岁的于金凤、34岁的青工何泽军,以及肖伏香、李文姣两位女士等患者接受移植 2006年4月20日丛飞病逝一小时后摘取角膜;21日10时50分刘琳个接受移植
刘琳 3年前左眼因角膜炎导致角膜白斑而失去光明,接受丛飞眼角膜移植后左眼视力有望恢复到0.5 2006年4月21日接受移植
于金凤 因圆锥角膜双目失明,去年左眼移植过深圳一名印度华侨叶锦青老人的角膜,此次右眼移植丛飞的角膜 2006年相关手术安排(未提及具体手术时间)

解释说明: - 角膜白斑:是眼科中常见的致盲眼病,是各种角膜病残留的局限性白色混浊,发生在角膜周边部的混浊对视力影响较小,若发生在角膜中央光学区则严重影响视力。 - 圆锥角膜:是一种以角膜中央变薄向前突出,呈圆锥形为特征的眼病,它常造成高度不规则近视散光和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不伴有炎症。

丛飞大爱延续:深圳眼科医院见证光明奇迹

引言

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与爱心的城市里,有一个名字如同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他就是丛飞。丛飞,这位被誉为“善良到纯粹的男人”,用他短暂却无比灿烂的一生,书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爱心之歌。而深圳眼科医院,在丛飞生命的后篇章中,扮演了一个极为特殊的角色,见证了一场超越生死的大爱传递,让六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丛飞的故事,探寻深圳眼科医院如何将丛飞的爱心延续,为更多人带来希望与光明。

丛飞:爱心的使者

苦难童年,善良萌芽

1969年10月,丛飞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他成长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一家八口仅靠父亲微薄的薪水维持生计,生活十分艰难。然而,尽管家境贫寒,丛飞的父母却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有一年,丛飞的父亲去赶集,看到有人讨要钱财,毫不犹豫地把买米的钱分出去一半。还有一次,父亲在医院看病时,受托照顾一个病危老人的孩子,这个孩子后来成了丛飞的姐姐。姐姐的到来让家庭更加贫困,但父亲对姐姐关爱有加。这些场景深深烙印在丛飞幼小的心灵里,善良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初二那年,由于家境窘困交不起学费,丛飞不顾父母反对退了学,流入社会打工。幸运的是,当时有文化的人较少,他谋得了一份银行出纳的工作,虽然薪水微薄,但至少能养活自己。

音乐梦想,公益起航

生在二人转氛围浓厚的东北,加上父亲是个爱好者,丛飞从小就对唱歌痴迷。电视剧《霍元甲》和《上海滩》的歌曲,他听后很快便能唱得惟妙惟肖,乡邻们都称赞他是“音乐天才”,将来必成歌星。怀揣着歌星梦,丛飞15岁外出打工,工作近5年才攒够钱去学习音乐。 1994年,丛飞来到深圳,后任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同年8月,他踏上了公益之路,开始资助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的两百余名贫困儿童。此后的日子里,他参加了400多场义演,进行了6000小时的义工服务,捐款捐物超过300万元,资助了183位贫困儿童,捐助了150名残疾人,认养了37名孤儿。他的善举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无数人的希望之光。

病魔来袭,初心不改

2005年,丛飞的身体突然变差,严重时连食物都难以下咽。但他依然一心扑在赈灾义演上,带病参加东南亚海啸灾区6场义演,还把自己留着治病的15000元钱也捐了出去。后来,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才来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胃癌。 住进深圳市人民医院后,医院专门成立了医疗小组,邀请国内的肿瘤专家为他会诊。尽管做了手术,但丛飞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在手术的第二天,他向领导申请入党,在有生之年实现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愿望。 在生病期间,他还面临着一件让他心寒的事情,但他依然心系那些贫困的孩子,为他们的学业辗转反侧、昼夜难眠。去世前10天,丛飞向医院郑重提出,停止静脉补药治疗,仅保留镇痛治疗,他希望把这些费用用到其他有治疗价值的人身上。他还留下遗嘱,要求身后将眼角膜捐献给深圳眼库以救助失明者,将家里值钱的家当——钢琴送给深圳市莲花北残疾人康复站。

深圳眼科医院:爱心接力

遗愿嘱托,使命在肩

早在2006年4月3日上午,丛飞便嘱咐深圳眼科专家姚晓明身后要捐献眼角膜,并由姚晓明来执行他的愿望。4月4日,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与深圳眼科专家姚晓明博士到医院看望病重的丛飞,丛飞再次表达了死后捐献眼角膜的愿望,并拉着姚博士的手,请求他一定要帮助自己完成这个后的心愿。就在他进入昏迷期前,还一再叮嘱妻子邢丹一定要帮助他实现这些心愿。 2006年4月20日20时40分,丛飞因病治疗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丛飞病逝一小时后,深圳眼科医院姚晓明博士顺利摘取了丛飞的两片眼角膜,完成了丛飞要“为社会做后一次奉献”的遗愿。

光明手术,希望绽放

2006年4月21日10时50分,来自江西九江的9岁眼疾患者刘琳在深圳眼科医院个接受了丛飞捐献的眼角膜。刘琳3年前左眼因角膜炎导致角膜白斑而失去光明,主刀医生姚晓明介绍,接受眼角膜移植后,她的左眼将重见光明。当日11时20分,刘琳的手术顺利完成,下午3时许,刘琳左眼视力已经达到0.1,姚晓明说她的视力应该恢复到0.5。 除了刘琳,还有4岁小女孩洪美琳、16岁的于金凤、34岁的青工何泽军,以及肖伏香、李文姣两位女士也接受了丛飞眼角膜的移植,重见光明。于金凤因圆锥角膜双目失明,去年其左眼移植过深圳一名印度华侨叶锦青老人的角膜,这次其右眼将移植丛飞的角膜。 深圳眼科医院的医生们用精湛的医术,将丛飞的爱心化作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接受移植的患者心中。他们不仅是医术的执行者,更是爱心的传递者,让丛飞的爱跨越生死,继续温暖着这个世界。

爱心延续,影响深远

患者新生,感恩前行

那些接受了丛飞眼角膜移植的患者,重见光明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刘琳这样的孩子来说,光明让她能够继续学业,追逐自己的梦想。她可以清晰地看到书本上的文字,看到老师的笑容,看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而对于其他患者来说,光明意味着能够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工作、照顾家人,感受生活的美好。 他们心怀感恩,带着丛飞的爱勇敢前行。来自湖南、双腿瘫痪的胡诗词坐在轮椅上哽咽地说:“这张轮椅是丛飞在他拮据的时候,借钱买给我的…… 是丛飞让我继续了学业,成了一名杂志的主编,还得以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生活。现在我也资助了6个孩子,我今天来,就是为了告慰丛飞。”

社会感动,爱心传递

丛飞的事迹通过媒体的报道,传遍了深圳,传遍了中国,感动了无数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了一座丰碑,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在深圳,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义工队伍中,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深圳眼科医院也因为这次特殊的眼角膜移植手术,成为了爱心的象征。它不仅展示了高超的医疗技术,更传递了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医院通过这次事件,也更加重视眼角膜捐献和移植工作,积极宣传眼角膜捐献的意义,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眼角膜捐献的行列中来。

丛飞精神的永恒价值

善良与奉献的榜样

丛飞的一生,是善良与奉献的一生。他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倾其所有去帮助他人,这种无私的精神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善良是一种力量,它可以跨越地域、跨越阶层,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灵。他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他人,多为社会做贡献,哪怕是一点点的善举,也能汇聚成爱的海洋。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丛飞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生命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生命的真谛。他的眼角膜移植让六位患者重见光明,他的爱心让无数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深度,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结论

丛飞,这位伟大的爱心使者,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心之歌。他的善举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深圳,照亮了中国,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灵。而深圳眼科医院,作为丛飞爱心传递的重要一环,见证了一场超越生死的奇迹,让六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学习丛飞的精神,传承他的爱心。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关心身边的人,还是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增添一份温暖和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眼角膜捐献等公益事业,让更多的人能够重见光明,让爱与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传递下去。让我们以丛飞为榜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出善良与奉献的光芒,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