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某市实验小学的家长群被一则通知刷屏:“本学期起,学生视力筛查结果需由二级及以上医院出具,并加盖公章。”这并非孤例。近年来,教育部会同卫健委持续推进近视防控工作,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虽较2018年下降0.9个百分点,但近视低龄化问题依然突出。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将视力检测任务转向具备专业资质的医疗机构,成为强化源头筛查精度、构建科学防控体系的重要策略。此举不仅是流程的转变,更体现了对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深度关切与精准干预的决心。
政策初衷与深层逻辑
校内视力筛查虽具便捷性,但存在显著局限性。其使用的视力表检查主要反映视锐度,对近视的早期形态——调节性近视(假性近视)与器质性近视区分不足。教育、卫健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需“建立视力档案”,并“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要求医院检测,正是为了提升基础数据的性与可靠性。
相较校内设备,医院眼科配备有更专业的验光仪器(如综合验光仪、电脑验光仪)、生物测量设备(如眼轴长度测量仪)以及裂隙灯等,能进行散瞳验光排除假性近视。这种基于医疗标准的筛查,能更早识别近视苗头,为个性化干预提供坚实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视力报告》中亦强调,专业眼健康检查对于儿童近视防控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科学价值的精准提升
医院检测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科学深度。除了基础视力与屈光度检测,医疗机构有条件开展更全面的眼部生物参数测量,如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李岩教授指出:“眼轴长度是监测近视进展更为敏感的指标,尤其在近视管理及未来高度近视风险方面,远优于单纯的屈光度检查。”
这种精细化检查对于区分真假近视、评估近视进展速度、高度近视风险至关重要。例如,两名裸眼视力同为0.6的孩子,经医院散瞳验光后,可能发现一位是100度真性近视需配镜干预,另一位仅为调节紧张可通过视觉训练缓解。精准诊断是有效干预的前提,避免了校内筛查可能导致的误判与延误。
构建防控协同网络
要求医院检测不仅关乎个体数据精准度,更是编织区域近视联防联控网络的关键一环。医院生成的标准化、结构化电子视力健康数据,为卫健部门和教育部门建立区域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提供了核心数据流。如北京市海淀区建立的“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电子档案”,便深度融合了医院筛查数据,实现动态追踪。
这种整合构建了“筛查-预警-转诊-管理-随访”的闭环。学校依据医院提供的筛查结果与分级预警信息,对高危学生进行重点管理,并通知家长及时带孩子复诊。医院则将确诊近视或存在快速进展风险的学生信息反馈至区域平台及学校。温州市推行的“近视三级预警”机制已证明,基于医院数据的家校医协同,显著提升了高危学生的早期干预率。
现实挑战与进阶思考
政策推进中,医院挂号难、检测费用承担、区域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亦不容忽视。为此,部分地区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深圳市卫健委联合教育局遴选资质合格的医疗机构作为“青少年近视防控定点医院”,提供预约便捷通道和公益价格套餐。此举有效提升了服务的可及性。
政策公平性需持续关注。卫健委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强调“筛查服务覆盖所有学龄儿童”,但在中西部县域,眼科资源仍显薄弱。2021年甘肃某县试点中,当地医院新增基础验光设备后在卫健部门指导下承担筛查,辅以省级医院远程复核,确保了结果可靠性。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转诊机制、探索医保政策覆盖基础筛查项目,将是未来深化的重要方向。
筑牢光明未来之基
学校要求学生到医院进行近视检测,绝非增加负担,而是筑牢视力健康防线的必要一环。它通过提升筛查的科学性、数据的性与防控的系统性,为精准识别近视高危儿童、实施早期有效干预奠定了基础。李玲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强调:“儿童近视防控,早发现、早干预的成本效益远高于后期治疗。”从便捷走向精准,从单点走向系统,这一转变承载着守护下一代清晰“视界”的深远意义。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基层眼科服务能力,推动筛查费用分担机制多元化,深化大数据在近视进展模型中的应用研究。家长亦需积极配合,以医院专业检测结果为指引,建立家庭视力健康档案,与学校、医疗机构携手,共同构筑抵御近视蔓延的坚固防线——唯有如此,方能真正点亮孩子们清晰感知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