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青少年近视率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 vs 53.6),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南京的医疗机构构建起多层级防控体系:前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基础筛查,中端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等区域性眼科中心提供技术指导,后端则以明康、爱尔、博德等知名眼科医院(2025年南京近视矫正排名前列)承接复杂病例诊疗。这一网络通过电子视力档案串联——南京市为0-6岁儿童建立78.9万份电子档案,中小学生每年两次免费视力筛查,数据实时同步至“我的南京”APP,形成覆盖筛查、预警、转诊、随访的闭环管理。
关键突破在于大数据驱动的精准干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自主研发的近视防控云计算平台,可自动分析屈光度、眼轴长度等参数,为个体化方案提供支撑。例如,对近视高进展风险儿童,推荐“角膜塑形镜+0.01阿托品”联合疗法(控制效率达70);对高度近视学生,江苏省中医院等机构则采用改良后巩膜加固术阻止度数攀升。
防控体系:医疗资源的协同与下沉
基层能力强化是防控落地的核心。南京市通过“孵化中心”模式提升社区诊疗水平——市妇幼保健院设立眼保健基层特色科室孵化中心,分批培训社区医务人员。鼓楼区试点中,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立设置眼科,配备便携式筛查设备实现数据实时上传,解决既往“仅查视力、不建屈光档案”的痛点。
然而挑战犹存。南京基层眼视光专业人才缺口显著,43家社区医院中无一家配备专业视光师。对此,医联体模式成为破局关键: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牵头组建省眼科医联体,推动三甲医院专家下沉坐诊、带教。同步推进的还有标准化建设——2025年《视觉健康管理从业人员培训规范》发布,金陵科技学院等院校参与制定,填补行业人才培训空白,为基层输送规范化视光服务力量。
诊疗干预:技术创新与个性方案
南京眼科医院的近视管理已进入精准医疗阶段。在诊断端,省中医院引入角膜地形图、视觉功能分析仪等设备,针对角膜厚度、瞳孔大小等参数手术方案;在治疗端,同仁医院推出双面复合离焦镜片(近视控制有效率72.3),结合中医药护目贴缓解视疲劳,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
儿童青少年差异化管理成趋势。针对学龄前儿童,市妇幼保健院重点监测“远视储备”,通过户外活动推广延缓近视发生;对已近视学生,南京爱尔眼科医院划分低度/高度近视群体,前者采用视觉训练改善调节功能,后者引入角膜塑形术控制眼轴增长。2024年《近视防治指南》更新后,南京医疗机构更强调“防-控-治”全周期干预,如市疾控中心开展角膜塑形镜佩戴安全性研究,降低家长对器械治疗的疑虑。
挑战应对:疫情反弹与长效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防控脆弱性。2020年疫情期间,江苏青少年近视率反弹11.9,网课加剧用眼负担。南京医疗机构快速响应:一是推广行为干预工具,如“三个20”法则(用眼20分钟后远眺20英尺外物体20秒);二是联合学校设计户外课程,确保每日2小时日照,抵消电子产品危害。
深层次矛盾集中于资源分配与资金保障。南京建邺区、溧水区社区眼科设备覆盖率不足50,且视力筛查依赖财政专项(2020-2022年市区两级投入2000万元)。专家建议拓宽投入渠道:借鉴上海模式设立近视防治专项基金,同时将眼视光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试点,提升中低收入家庭治疗可及性。
三、未来方向:从疾病治疗向全域健康管理转型
南京青少年近视防控初见成效——2022年近视率较2021年下降5.8,但持久战仍需多维发力:科研端需深化致病机制研究,如刘宜群教授团队探索中医经络调养对调节功能的影响;政策端需将户外活动纳入学校教育考核,立法限制低龄电子产品使用;医疗端可借力AI辅助诊断,如眼底影像技术筛查全身性疾病关联眼病,实现“一病多防”。
根本目标在于推动角色转变:医院从“矫正者”转型为“健康管理者”,家庭从“被动应对”进阶为“主动干预”,而社会资源需持续向基层倾斜,弥合城乡服务鸿沟。唯有三方协同,方能让每个孩子享有清晰“视界”。
> 关灯睡觉的学问里藏着防控密码
> 南京医科大学专家陈志钧的提醒常被忽视:婴幼儿开灯睡觉不仅增加近视风险,还可能降低免疫力。
> 这类细微却关键的健康知识,正通过社区讲座、学校手册传递南京家庭——防近视的战役,早已蔓延至诊室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