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8日,上海铭依眼科门诊部有限公司在徐汇区龙兰路277号正式成立。彼时中国近视发病率高居全球,青少年近视防控被纳入战略,而屈光手术技术革新正加速推进。作为一家专注于眼科细分领域的医疗机构,铭依眼科以500万元注册资本起步,定位于“回归自然,还原视觉本质”的诊疗理念,聚焦ICL(植入式隐形眼镜)等前沿技术领域。这家小微企业的诞生,不仅承载着创始人吴英十余年医疗行业的理想积淀,更成为中国民营眼科医疗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型的缩影。六年间,从单一门诊到跨区域连锁,铭依眼科的发展轨迹折射出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共振的行业图景。
创业契机与行业定位
创始人吴英的医疗从业背景是铭依眼科诞生的关键基础。在创立铭依前,她已深耕医疗领域十余年,尤其通过接触“ICL晶体植入技术”发现了非角膜切削型近视矫正的临床价值。这一技术因其可逆性、高清视觉品质及适用于高度近视群体的特点,成为她创立专科机构的核心理由。2018年,中国近视患者规模超6亿,而传统角膜激光手术存在角膜厚度限制,ICL技术恰好填补了市场空白。
铭依眼科的成立时间点具有显著的行业意义。2018年正值卫健委发布《近视防治指南》,将青少年近视防控上升至公共卫生高度。铭依眼科在成立之初即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纳入服务矩阵,与政策导向形成深度契合。其作为瑞士STAAR Surgical公司官方授牌的“EVO ICL一站式近视矫正服务机构”,从起点便确立了技术性,这为其后续参与长三角眼科联盟、开展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
发展轨迹与业务进化
初创期的铭依眼科以ICL手术为单一业务支点。2019年10月,成立仅一年后,其便主办“近视交流会”,邀请美国屈光专家Scott D. Barnes博士分享临床案例,推动技术标准化。会上患者Lili关于“术后夜视能力显著提升”的实证反馈,强化了ICL技术的市场信任度。这种“技术先行、学术背书”的策略,使铭依在竞争激烈的眼科赛道快速建立差异化优势。
随着规模扩张,其业务链持续延伸。2022年参保人数达24人,较初期实现团队倍增。服务范畴从单纯近视矫正发展为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新增老花眼白内障晶体置换、干眼症诊疗等项目,并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地设立连锁门诊。2024年新资料显示,其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展至预包装食品、日用品销售及互联网医疗服务,凸显“医疗+消费”融合的战略转型。这种演进既响应了人口老龄化与健康消费升级的趋势,也体现了专科医疗机构向综合视觉健康服务商的角色蜕变。
协同网络与行业融合
铭依眼科的发展得益于与公立医疗体系的深度协同。2022年5月,成立四年之际,其率先加入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五官科医院)牵头的“长三角眼科诊疗专科联盟”,与141家医院共建转诊网络与远程诊断平台。联盟主任周行涛院长强调的“技术标准统一化”“人才培训协同化”目标,与铭依的技术定位高度契合。
2024年6月,周行涛院长带队参访铭依眼科,对其“一体化运作模式”和“手术规范化流程”给予肯定。此次交流聚焦儿童近视防治实践,周院长作为国内ICL手术先驱,其临床经验为铭依的标准化体系注入了要素。这种公私协作模式,既提升了民营机构的公信力,也加速了公立医院技术成果的临床转化,形成双向赋能。
挑战启示与未来方向
作为中小型医疗机构,铭依眼科面临规模化过程的典型挑战。公开资料显示其涉司法案件5起、涉诉关系2起,包括2023年著作权纠纷。这反映了专科机构在品牌扩张中需加强合规管理,尤其在互联网营销、知识产权等领域需构建更完善的风控体系。
从行业视角看,其发展路径揭示两大关键命题:一是技术迭代的可持续性。ICL材料虽持续升级(如新一代EVO+晶体),但人工智能、基因治疗等颠覆性技术正在涌现,要求机构保持研发敏锐度。二是服务可及性的突破。铭依当前布局集中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而县域眼健康需求缺口显著。未来可探索远程诊疗、分级转诊及基层医生培训,呼应“长三角联盟”提出的“资源辐射”目标。
专业化的价值与边界拓展
六年时间,铭依眼科从区域门诊成长为跨省连锁品牌,印证了专科化、技术化路径在医疗消费市场的可行性。其核心启示在于:以ICL等技术为支点建立专业壁垒,通过学术协作提升性,借势政策红利拓展服务外延。在医疗资源下沉与健康中国战略深化的背景下,未来竞争维度将从单一技术能力转向“普惠可及性”与“全周期管理”的综合比拼。对铭依眼科而言,持续深耕技术差异化、强化区域协同网络、探索基层医疗融合模式,是其从“细分赛道引领者”迈向“国民眼健康服务体系共建者”的必然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