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医疗高地上,眼底病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正以精湛医术与创新精神,构筑着眼科诊疗的“上海高度”。他们不仅是复杂手术的执刀者,更是科研攻关的引领者与社会公益的践行者,在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黄斑变性等致盲性眼病的防治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临床技术:突破复杂手术瓶颈
复杂眼底手术的已跻身前列。以上海市人民医院眼底病科为例,在许迅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年手术量超6000台,常规开展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黄斑裂孔修复等高难度手术。尤其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高达94,达到先进水平。该科室作为我国眼底病专科,其技术积淀可追溯至赵东生教授1949年的开创性工作,形成了系统的疑难病诊疗路径。
技术创新持续拓展适应症边界。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在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激光泪道成形术等领域独具特色,成为长三角地区疑难眼病转诊中心。私立医院专家如上海和平眼科医院的王医生(视网膜专科),凭借近50年经验,在糖尿病视网膜血管阻塞、葡萄膜炎等疾病的综合治疗中取得突破,其跨公立与私立背景的实践深化了“分级诊疗-疑难转诊”模式。
科研创新:引领诊疗范式变革
人工智能驱动精准诊疗升级。上海专家团队积极整合AI技术提升诊断效率。例如,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s)的眼底图像分类系统,可区分糖尿病黄斑水肿、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疾病分期,敏感度达87.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团队开发的OCT影像分割算法(如U-Net、贝叶斯方法),实现对视网膜内液、神经纤维层的精准量化,为手术方案设计提供数据基石。
基因与材料疗法开辟新赛道。2025年,上海团队与全球前沿接轨,探索光遗传疗法如MCO-010——通过玻璃体注射多特征视蛋白基因,使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恢复光感,目前该疗法已进入FDA快速审批通道。同步推进的还有新型人工玻璃体临床研究,由四川大学与上海医疗机构合作研发,致力于替代硅油填充物,解决视网膜脱离术后长期体位限制问题。
团队建设:医教研协同发展
高层次人才梯队保障学科延续性。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明确将“医教研防复合能力”作为核心招聘标准,要求眼底病主任医师具备四级手术资质、独立开展超百例复杂手术的经验,并承担科研项目与青年医师带教任务。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吴莹、龚岚等专家,同时担任博导与学会职务,推动临床技术向学术成果转化。
多中心协作强化技术辐射力。通过长三角眼病防治专科联盟等平台,上海专家牵头制定DR筛查路径、青少年近视防控规范,并将AI辅助诊断系统下沉至基层。例如,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主委王宁利团队,通过培训基层医生推广眼底病早筛技术,2021-2025年间覆盖华东地区超200家县级医院。
社会责任:公益防控双轨并进
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彰显担当。作为眼部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牵头“中国糖网筛防工程”,建立DR社区筛查-转诊-管理路径,累计服务糖尿病患者超10万人次。其发布的黄斑风险评分系统(基于年龄、吸烟史等变量),有效AMD进展,纳入社区眼健康管理指南。
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眼健康意识。专家团队通过“微科室小程序”、公众号等媒介普及眼底病知识。中山眼科中心陈士达等青年骨干制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自我管理”系列科普视频,强调血糖控制与定期眼底检查的重要性,单期播放量逾50万。
未来挑战:技术转化与公平性并重
前沿疗法落地需突破成本壁垒。尽管基因疗法(如MCO-010)和新型人工玻璃体展现出潜力,但其高昂成本制约普及。2025年Nanoscope公司计划提交BLA申请,但医保谈判与本土化生产仍是关键。建议探索“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与商业保险联动机制,加速可及性。
分层诊疗体系待深化。当前AI筛查工具在基层的应用仍受限于设备与网络支持。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便携式眼底相机与5G远程诊断平台,并制定DR、AMD的社区分级管理标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委孙兴怀提出,应建立“上海眼健康云平台”,整合诊疗数据与转诊通道,实现“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全周期管理。
上海眼底病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正以临床为本、科研为翼、公益为责,构建覆盖“防诊治康”的视觉健康网络。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手术量与科研产出,更在于推动技术普惠与标准制定。未来,随着跨学科融合加速,上海有望引领眼底病诊疗从“疾病治疗”向“视觉功能重塑”的范式跃迁,为全球眼健康治理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