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晰界眼科 > 科普知识 > 成都华西医院红光近视治疗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成都华西医院红光近视治疗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任性蛋 上传提供

发布: 153 评论

在近视席卷全球的浪潮中,成都华西医院眼科作为四川省核心学科,正以创新科技重塑近视防控的路径。2025年西部近视防控与视觉健康论坛上,该院常务副院长刘伦旭提出:“强化高水平科研攻关,为区域眼健康事业注入动能”。其中,重复低强度红光疗法(RLRL)作为华西重点推进的技术,凭借其显著的近视控制效果和微创特性,成为突破传统防控瓶颈的新希望。...


在近视席卷全球的浪潮中,成都华西医院眼科作为四川省核心学科,正以创新科技重塑近视防控的路径。2025年西部近视防控与视觉健康论坛上,该院常务副院长刘伦旭提出:“强化高水平科研攻关,为区域眼健康事业注入动能”。其中,重复低强度红光疗法(RLRL) 作为华西重点推进的技术,凭借其显著的近视控制效果和微创特性,成为突破传统防控瓶颈的新希望。

成都华西医院红光近视治疗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红光疗法的科学基础与作用机制

红光疗法采用波长620-760 nm的可见光,其穿透力可深入眼底组织,触发多层次生物效应。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基于四川大学眼科学研究指出,红光主要通过三重通路调控近视进展:其一,激活视网膜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提升ATP合成效率,改善视网膜缺氧状态;其二,促进一氧化氮释放,扩张脉络膜血管并增加血流量,为巩膜提供营养支持;其三,重塑巩膜细胞外基质,增强胶原纤维强度以抵抗眼轴扩张。

光波长与近视发展的关联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红光疗法的特殊性。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的分析强调:长波长红光因成像位置偏视网膜后方,传统认为可能诱导近视,但低强度、间歇性的红光照射通过激活多巴胺分泌通路,可逆转这一趋势。红光调节褪黑素分泌节律,稳定眼压及脉络膜厚度的昼夜波动,从生理节律层面干预近视进展。

华西医院RLRL临床体系的核心优势

华西医院构建了标准化RLRL治疗路径,从筛查到随访全程管控。治疗采用半导体激光器或LED光源,能量严格控制在0.29毫瓦以下,避免热损伤。患者每周接受5天、每日2次、每次3分钟的非接触照射,6个月临床数据显示:眼轴延长速率降低69.4,屈光度进展抑制率达76.6。这一疗效显著超越传统方法(如角膜塑形镜或低浓度阿托品),且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大幅降低家庭经济负担。

多学科协同诊疗模式是华西的另一特色。由小儿眼科专家魏红领衔的团队(擅长青少年屈光不正防控),联合青光眼专家魏欣(负责并发性近视的眼前节疾病处理),以及斜弱视专家杨国渊(主导双眼视功能重建),形成“近视防控-并发症干预-功能康复”闭环。2025年论坛期间,华西展示了千余例RLRL治疗案例,其中98.2的患者未出现不可逆不良反应,仅少数报告短暂性后像(6分钟内消失)。

安全争议的理性辨析与风险管控

尽管RLRL疗效显著,其安全性仍受质疑。2025年《JAMA·眼科学》刊文指出,长期红光照射可能导致视锥细胞密度轻微下降,并观察到视网膜外层结构超微变化。华西团队对此回应:该研究样本量有限,且未区分设备参数差异;现有大规模临床试验(如纳入1857名儿童的Meta分析)显示,RLRL眼部不良反应率仅0.088/100患者年,远低于阿托品的7.32和角膜塑形镜的20.6。

为规避风险,华西实施了三级防护策略

  • 治疗前筛查:通过OCT与眼底照相排除视网膜病变高危人群;
  • 治疗中监控:家用设备配备时长自动切断及能量报警装置;
  • 治疗后随访:每3个月检测黄斑区厚度与视锥细胞功能。
  • 该体系将技术风险压缩至可控范围,使RLRL成为目前副作用谱友好的防控手段之一。

    未来方向:从技术优化到全民防控网络

    华西医院正牵头两项突破性研究:一是探索光遗传学调控,通过特定波长组合(如蓝光联合红光)调节感光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提升疗效;二是开发人工智能个性化方案,依据基因易感性(如PAX6基因变异者)动态调整光照参数。2025年,团队已启动“红光-药物协同计划”,尝试将RLRL与微量阿托品联用,初步数据显示联合组眼轴控制效率提升至89。

    在公共卫生层面,华西推动建立“社区-医院-家庭”三级防控网。通过四川省“明眸皓齿”健康工程,向基层医院推广RLRL设备标准化操作流程;同时开发家用便携设备,并配套远程视功能监测平台。这一模式有望解决医疗资源不均问题,使技术惠及西部偏远地区儿童。

    结论:以科学之光守护视觉未来

    成都华西医院的红光治疗体系,标志着近视防控从“延缓进程”迈向“主动干预”的新阶段。其核心价值在于性、微创性与可及性的融合——以光生物学机制为基石,以多学科协作临床路径为保障,以风险防控为底线。面对争议,需坚持循证原则:既不夸大疗效,亦不因噎废食,而是通过严谨研究优化方案。

    未来,随着人工照明光谱设计、基因靶向干预等技术的突破,红光疗法或将从近视防控扩展到视网膜退行性病变领域。而华西的实践印证了刘伦旭副院长的愿景:“产学研用平台的整合,将提升中国眼健康的全球影响力”。当科学之光穿过疑虑的迷雾,光明终将抵达每一双渴望清晰的眼睛。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