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挑战,预计2050年全球患者将达50亿。面对这一趋势,“医院眼科能否治疗近视”成为大众核心关切。现代眼科医学证实:近视可防可控,但不可逆。眼科医院凭借综合诊疗体系,不仅能矫正视力,更能通过个性化方案延缓进展、降低并发症风险。从基础验光到手术,从儿童防控到成人矫治,眼科医疗体系正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近视患者提供科学支持。
二、专业诊断体系:精准评估是治疗基石
专业诊断体系
近视治疗始于精准诊断。眼科医院通过系统化检查评估屈光状态及眼部健康,包括视敏度测试、综合验光仪检测、眼轴长度测量等。尤其对于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散瞳验光)能排除调节干扰,获取真实屈光度;眼轴监测则能近视发展速度——年增长超0.2mm即提示进展过快。
眼底健康评估同样关键。高度近视患者需接受OCT或散瞳眼底检查,筛查视网膜裂孔、黄斑变性等并发症。这些数据共同构成治疗方案的“路线图”,例如眼轴增长过快的儿童需启动强化控制措施,而存在角膜异常的成人则可能被排除激光手术适应症。
三、非手术干预策略:防控结合延缓进展
非手术干预策略
光学矫正仍是基础手段。除常规框架眼镜外,角膜塑形镜(OK镜)被证实可延缓儿童近视加深。其夜间佩戴设计通过重塑角膜形态,使中央视区清晰成像,同时诱导周边视网膜形成近视离焦信号,从而抑制眼轴增长。研究显示,OK镜可使儿童近视年进展速度减缓40–60。其适配需严格遵循指征(如年龄≥10岁、角膜健康),且需定期复查预防感染风险。
药物与行为干预协同增效。低浓度阿托品(0.01)作为一线药物,可通过调节视网膜胆碱能系统减缓近视进展,且副作用较传统浓度显著降低。配合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自然光照刺激多巴胺分泌)及“20-20-20”用眼法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远眺20秒),可进一步降低近视发生率。近视研究所指出:“户外活动是被广泛认可的近视保护因素”。
四、手术矫正技术:成人稳定近视的方案
手术矫正技术
对于近视度数稳定的成人(通常≥18岁),屈光手术可提供长久视力解脱。角膜激光手术主流技术包括:
眼内晶体植入术(ICL)则适用于高度近视或角膜薄患者。将人工晶体植入虹膜后间隙,不损伤角膜组织,具有可逆性优势。2021–2023年,爱尔眼科ICL手术量年增长率达37,中低度近视人群占比明显上升。
五、综合防控体系:政策与公卫的双重支撑
综合防控体系
层面已将近视防控纳入战略规划。《“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明确要求:0–6岁儿童眼保健覆盖率超90,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eREC)持续提升,以降低高度近视致盲风险。眼科医院正通过“分级诊疗”落实这一目标——区域性医疗中心指导基层机构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筛查,县域医院普及白内障复明手术(CSR目标3500以上)。
公众教育是防控闭环的关键。研究表明,亚洲人群因遗传易感性及高学业压力,近视发病率显著高于欧裔。医疗机构需联合学校、社区推广眼健康知识,例如强调青少年定期筛查的重要性(远视储备低于+0.75D的6岁儿童即为高风险),破除“近视手术治愈论”等误区。
六、总结与未来方向
眼科医院通过“评估–干预–追踪”全周期管理模式,为近视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从儿童的OK镜联合阿托品,到成人的个性化激光或ICL手术,均以循证医学为支撑。现有手段仍存在局限,如阿托品停药反弹、手术对超高度近视的约束等。
未来研究需聚焦三领域:
1. 机制深化:探索光化学矫正、基因疗法等新路径,实现非侵入性屈光修正;
2. 技术优化:开发自适应OK镜设计,提升高度数患者视觉质量;
3. 早筛革新:利用AI分析儿童眼球发育数据,实现超早期预警。
近视虽不可逆,但科学与系统的医疗干预能有效“踩下刹车”,守护患者的光明未来。
> 本文综合世界卫生组织、妙佑医疗、近视研究所及中国卫健委等机构研究,临床数据引自《中欧近视手术白皮书2.0》及角膜塑形镜新进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