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自1953年创立以来,历经七十余载发展,已成为以眼肿瘤眼眶病为龙头、各亚专科协同并进的综合性研究型学科。作为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其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眼科专科声誉排行榜前十,2021年位列复旦版专科综合排行榜第七位。科室拥有109名专业医务人员,包括30名高级职称专家及12名博导、9名硕导,年门诊量超25万人次,年手术量达2.8万余台,规模与效率居国内前列。在学科带头人范先群院士的引领下,九院眼科深度融合临床诊疗与科研创新,构建了“保生命、保眼球、保视力”的核心诊疗理念,成为华东乃至全国疑难眼病诊疗的灯塔。
临床精粹:特色诊疗技术多维突破
眼肿瘤与眼眶病诊疗的标杆
九院眼科的核心优势领域为眼肿瘤与眼眶病诊疗。2025年,其“眼肿瘤诊疗创新和规范化应用”项目入选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标志着该领域的技术实力获认可。团队在范先群院士与贾仁兵教授带领下,针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葡萄膜黑色素瘤等高危疾病,首创动静脉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疗法,显著提升患者保眼率与生存率。在上率先开发的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突破了传统手术视野局限,将眼眶骨折修复、肿瘤切除等功能重建手术的安全性与精准度推向新高度。相关成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多项,并牵头制定6项全国性诊疗指南。
近视矫治与屈光手术的精细化创新
在屈光手术领域,科室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涵盖飞秒激光、全激光手术(SMILE)、ICL晶体植入等主流技术。2025年手术价格区间为2025元至35000元,其中激光角膜切削术(LASIK)定位经济型需求(2025–12000元),而个性化手术及ICL植入术(20000–35000元)则满足高度近视及特殊角膜条件患者的高阶需求。技术层面,团队创新应用无刀片激光切割与微创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显著降低术中疼痛感与感染风险,患者术后数小时即可恢复视功能,远期稳定性达先进水平。
创新引擎: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双轮驱动
科室依托上海市眼眶病眼肿瘤重点实验室,构建了“临床问题-基础研究-技术转化”的闭环体系。2022年实验室在研经费达9399.6万元,主持课题33项,重点聚焦眼肿瘤基因调控、眼组织再生两大方向。近五年发表SCI论文186篇,其中20篇影响因子>5,11篇>10。尤为突出的是,团队通过建立全国眼肿瘤液体活检技术平台,实现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早期分子诊断,推动诊疗关口前移。多中心临床研究网络的建立加速了成果转化——如全球视网膜母细胞瘤随机对照试验,直接促进行业诊疗标准升级。
辐射引领:人才培养与公益服务并重
高端人才培育与区域联盟建设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视觉科学研究所基地,科室年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46名,并为全国输送大量专业骨干。贾仁兵等青年专家获“上海市科技精英”“银蛇奖”等荣誉,彰显人才梯队厚度。2015年牵头成立的全国眼肿瘤眼眶病专科联盟,迄今吸纳370家单位,通过技术培训、远程会诊与多中心协作,将规范化诊疗模式辐射至基层。2024年与南通市人民医院共建专科联盟,协助其开展眼眶骨折修复、飞秒白内障手术等高难度技术,推动长三角眼科诊疗同质化。
公益行动与社会责任践行
团队长期开展基层医疗支援,组织专家深入苏北等地区送医,惠及超万名患者。针对儿童眼肿瘤患者,贾仁兵教授建立家长社群与定期随访机制,提供心理支持与康复指导,被患儿家庭誉为“生命守护者”。科室还联合媒体开展眼健康科普,提升公众对早筛早治的认知,凸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底色。
未来愿景:眼科诊疗新纪元的开拓者
面对眼健康需求升级与技术变革,九院眼科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契机,提出三大战略方向:
一是强化多学科协作(MDT)生态,整合肿瘤学、遗传学、影像学资源,构建眼肿瘤全程化管理新模式;二是推动诊疗智能化,探索AI辅助诊断、手术机器人技术在高风险眼眶手术中的应用;三是深化精准医学研究,依托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等平台,开发基于基因分型的靶向药物与个体化治疗方案。
> 从范先群院士当选眼科科学院院士,到眼肿瘤诊疗入选临床重点专项,上海九院眼科的每一步突破,皆以患者生存质量与视觉尊严为原点。其以学术高原托举临床高峰的实践,不仅重塑了眼科疑难重症的治疗范式,更为中国医学专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