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医疗资源高度集聚的城市,协和眼科医院以其精英化专家团队和前瞻性诊疗理念,成为华东地区眼健康领域的重要标杆。医院汇聚了一批国内外的眼科医师,他们在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疾病等复杂眼病的诊疗中展现出卓越实力,更在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中引领行业变革,为患者提供兼具精准性与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
临床优势
多领域协同的诊疗体系是专家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协和眼科的专家覆盖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屈光不正等关键亚专科,尤其擅长处理复杂病例。例如,对于糖尿病并发性白内障、高度近视诱发的视网膜脱离等跨学科疾病,专家通过联合诊疗制定个性化方案,显著提升手术。其中,复杂视网膜脱离手术高达95以上,达到水平。
技术迭代与术式创新是专家团队的鲜明标签。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微创玻璃体切割术(23G/25G/27G系统)、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ICL)等前沿技术,并推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从“复明”向“视觉质量优化”跨越。例如,针对超高度近视患者(2750度合并散光),专家通过EVO-ICL晶体植入术实现20分钟精准矫正,突破传统视力矫正瓶颈。
科研创新
临床转化研究是专家推动学科进步的引擎。团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近年在基因治疗、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等方向取得突破。例如,与团队合作开发的CSGC葡萄糖响应水凝胶,通过靶向递送siRNA和纳米酶,重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视网膜屏障,为早期干预提供新路径;而cRNM@BR胆红素纳米滴眼液则通过调控dsDNA/cGAS/STING通路延缓紫外线诱导的白内障,相关成果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等顶刊。
疑难病诊疗规范的建立彰显学术引领力。针对RDH12基因突变相关视网膜变性等罕见病,专家团队完成全球样本量大的临床研究,并主导开发全球RDH12基因治疗药物PUMCH-E101,目前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启动患者招募,为“等待失明”的患者带来希望。团队在上首创VKH综合征(小柳原田病)分层治疗策略,通过影像特征精准区分高危/低危患者,避免过度治疗。
技术装备
智能化诊疗平台是精准医疗的基石。医院配备德国蔡司IOL-MASTER 700人工晶体生物测量仪、多焦OCT/OCTA、角膜地形图、I-TRACE波前像差分析仪等设备,构建“人工晶体测量计算—个性化手术设计—术后效果模拟”全流程体系。专家团队通过导航技术、飞秒激光联合主控液流系统,实现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亚毫米级精度。
微创手术系统的革新显著提升患者体验。专家应用25G/27G超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处理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将手术切口缩小至0.4毫米,减少术后炎症反应;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则一站式解决白内障、老视与屈光不正,使患者术后摆脱眼镜依赖。
患者关怀
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诊疗始终。团队建立“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实时沟通—术后终身随访”体系,尤其注重疑难患者的长期追踪。例如,为83岁过熟期白内障伴睑裂狭小患者实施个性化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从光感恢复至0.5;面对百岁高龄患者,专家通过调整切口位置和能量参数,成功规避手术风险。
普惠性眼健康服务体现社会责任。团队定期开展社区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免费筛查,通过健康讲座普及干眼症防治、儿童近视管理等知识。门诊设立“专家沟通谈话室”,通过可视化模型和3D手术动画帮助患者理解治疗方案,显著提升决策参与度。
传承引领
青年医师培养机制保障学科可持续发展。医院实施“流程化管理+科教强院”战略,通过动物眼实操培训、手术直播演示(如亚太白内障会议“大师功夫论道”)提升青年医师技艺。郭海科院长作为三度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的者,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其团队在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领域的成果被写入教材。
跨院际学术协作放大行业影响力。专家多次主导上海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如“眼底病诊疗指南研讨班”),与范先群院士等学者共探视网膜母细胞瘤多中心研究;联合北京协和医院葡萄膜炎团队建立VRL(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脑脊液IL-10监测标准,推动诊疗规范化。
未来展望
上海协和眼科医院的专家团队,正以临床科研双轮驱动重塑眼病诊疗范式。其价值不仅体现在95以上的复杂手术,更在于将基因治疗、纳米药物等实验室突破转化为患者触手可及的治疗方案。未来,团队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在罕见眼病筛查中的应用,并加强长三角地区眼健康数据库建设,实现疾病早诊与风险的全民覆盖。正如张承芬教授等前辈所践行——“授业重教,学术为先”,这支兼具视野与人文温度的团队,将继续以匠心守护光明,为中国眼科学的新质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