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同仁医院屈光科的诊室里,一位高度近视患者通过ICL晶体植入术重获1.0的视力,主刀医生李婧的眼镜反射着显微镜的冷光——这是她完成的第3521例高度近视手术,也是同仁专家团队将技术化为光明馈赠的日常缩影。作为中国眼科诊疗高地,同仁医院屈光专科汇聚了李婧、高旭、赵鹏飞、张青蔚等专家,他们以年均万例手术的经验积累,推动近视矫正从“看得清”迈向“看得舒适持久”的精准医疗时代[。
前沿技术:手术创新的双翼
全流程技术矩阵覆盖复杂需求。同仁屈光中心拥有国内完备的设备体系: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系统实现2mm微创切口,瑞士达芬奇LDV飞秒激光支持个性化角膜瓣制作,美国鹰视EX500准分子设备则赋能地形图引导的差异化切削。技术团队创新性地将设备优势与术式结合——针对角膜薄的患者,高旭团队采用“飞秒激光+SMART表层切削术”,规避角膜瓣相关并发症;而赵鹏飞开发的“全飞秒透镜取出联合CXL”(角膜交联术),显著降低了圆锥角膜风险患者的术后变形概率[。
ICL技术的破壁实践。面对超高度近视(>1000度)群体,李婧团队突破传统激光手术局限,近五年完成ICL晶体植入术4200余例。通过术前房深度动态监测及拱高数字化模型,将晶体旋转风险降至1.3;更联合散光矫正型Toric ICL,使散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达标率提升至98[。2024年,该团队更首推“ICL+老视补偿”一体化方案,为45岁以上近视人群同时解决远、近视力问题。
个性化诊疗:精准医疗的范式
5度进阶验光的革命性突破。传统验光以25度为调整单位,而同仁团队主导研发的5度进阶验光技术,基于人眼6.25度的生理分辨阈值,通过波前像差仪联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镜片度数微调。“这相当于从标清时代跨越到4K时代”,张青蔚在2024年学术会上解释:针对525度合并75度散光的患者,传统方案可能妥协于525+75组合,而5度进阶可527+73.5方案,使高阶像差残留降低37[。
单眼视模拟的临床转化。针对老视矫正需求,齐颖团队建立单眼视耐受性体系:术前通过试戴镜模拟主视眼矫正远视力、非主视眼保留50度近视状态,结合双眼融合功能评估,使患者术后驾驶、阅读的适应期缩短至2周。2025年发布的《激光角膜屈光手术验光专家共识》将该方案列为核心标准。
近视防控:关口前移的防线
儿童远视储备的“同仁标准”。王宁利团队在河南安阳开展的十年队列研究(2011-2021)揭示:6岁儿童需保有150度生理性远视储备,否则小学阶段近视转化率高达76.3。据此提出的“学龄前户外光照干预”方案,被纳入《“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可使近视发生率降低30,同仁开发的“光学模拟远眺屏”已在全国500所学校部署,通过光谱干预抑制眼轴增长。
高度近视的基因防御战。团队区分基因型与环境型高度近视的遗传规律:对于携带MYRP或CYP39A1致病基因突变者(占遗传病例68),罗岩团队实施孕早期基因筛查及婴幼儿屈光建档;而环境型患者子女则通过“瞳仁计划”获得免费角膜塑形镜验配,将遗传易感性群体的近视发病率压降22。
科研引领:从临床到学术的闭环
全球首创新术式输出。王宁利提出的“眼压-颅压双压理论”改写青光眼诊疗指南后,其团队进一步研发3T手术:通过超微导管重建房水内引流通道,使传统外引流术的瘢痕化风险下降80。该术式已推广至28国,累计救治近2000名难治性青光眼患者。2024年发布的“伏羲慧眼”眼科大模型,更实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等42种眼病的AI筛查,敏感度达96.8。
学术共同体构建。同仁专家主导的跨院合作平台,已成为行业技术迭代引擎。在2024年疑难眼病学术会上,朱思泉展示的“复杂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多焦点晶体植入术”,李刚解析的“ICL术式进化路线”,以及齐颖分享的“全飞秒联合CXL”数据,推动形成《屈光手术并发症防治专家建议》。而每年1.5万例手术积累的并发症数据库,正为指南修订提供“中国方案”。
光明的未来:挑战与使命
同仁近视矫正专家群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98的术后满意度[,更在于构建了“防控-矫正-康复”全周期体系:从儿童远视储备监测到老视一体化矫治,从基因筛查到AI辅助诊疗。面对未来,两大方向亟待突破:其一,跨学科技术融合——如利用神经电刺激调控巩膜重塑、开发可逆性基因编辑疗法;其二,医疗资源下沉——通过5G远程手术指导系统,将同仁标准覆盖至县域医院。
正如王宁利在爱眼日主场所言:“让14亿人看得清晰、看得舒适、看得持久,是中国眼科医生的光明工程。” 当科技与人文在手术显微镜下交汇,同仁的专家们正以刀刃之精准与仁心之温度,重塑着一个更清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