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 | 白内障治疗临床路径(新农合病人)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2009 年版) | 眼科综合诊疗临床路径 |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临床路径 | 玻璃体积血临床路径(征求意见稿) | 白涩症(干眼病)中医临床路径 | 高风雀目病(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
---|---|---|---|---|---|---|---|
适用对象 | 新农合白内障患者 | 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ICD - 9 - CM - 3:12.64) | 各类眼科疾病患者 | 中医诊断为消渴目病,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CD10 编码:E14.30436.001*) | 诊断为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除术 | 西医诊断为干眼病泪液分泌不足型的患者 | 中医诊断为高风雀目病(TCD 编码:BYT100),西医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ICD - 10 编码:H35.501) |
入院化验检查 |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HIV、HCV、Hbsag,特殊可查血糖或生化局部项目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压、心电图、胸部 X 线片 | 未提及 |
入院眼部检查 | 裂隙灯检查、气测眼压、电脑验光、泪道冲洗、角膜曲率、眼科 A/B 超、晶体测算、角膜内皮计数、光红觉、前镜、眼底电图,特殊情况根据病情考虑做 OCT | 未提及 | 初诊时护士指导视力检查和眼压检查,医生初诊可能用眼底镜和角膜地形图等;补充检查可能包括视野检查、眼部超声检查或角膜地形图等 | 未提及 | 未提及 | (1)裂隙灯检查(2)眼压检查 (3)眼底镜检查 (4)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选择检查项目如 OCT、视觉电生理、视野等 | 未提及 |
诊断依据 | 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 未提及 | 未提及 |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7);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眼科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 眼科学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 眼科学分册》:1. 症状:急性视力下降 2 - 3 个月;2. 体征:玻璃体混浊眼底模糊或不入,2 - 3 月不吸收;3. 辅助检查:B 超示玻璃体混浊 | 未提及 |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N/T001.5 - 94);(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眼科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
入院治疗 | 洛美沙星眼水(氧氟沙星钠眼水)局部点眼;合并全身病详细询问病史,口服药自服(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血管病等)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手术安排 | 入院后第 2 - 3 天,全身状况(血压、血糖)稳定 | 行小梁切除术(ICD - 9 - CM - 3:12.64) | 未提及 | 未提及 | 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混浊致使眼底模糊或不入,无法进行相关眼底治疗;经治疗 2~3 月混浊不吸收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手术准备 | 麻醉(表麻、局麻)严格掌握适应征;瞳孔要求瞳孔大小合适;术前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压、验光、晶体位置、眼底检查等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手术后必须检查项目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术后用药 | 局部用糖皮质眼水(典必舒或佳名)、非甾体类眼水(双氯芬酸钠)术后一个月,根据病情每周点药次数递减,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或者人工泪液;反应不重可口服 | 局部用糖皮质眼水(典必舒)、非甾体类眼水(双氯芬酸钠)至手术后一个月,根据病情每周点药次数递减,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或者人工泪液(出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加用眼膏眼)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 痰瘀互结证:祛瘀化痰。 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 内科基础治疗。4. 护理:辨证施护。 | 未提及 |
出院标准 | 1. 眼压正常;2. 伤口愈合好;3. 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人工晶体位置正常 | 1. 高眼压得到控制;2. 前房基本恢复正常;3. 结膜切口愈合好,无感染征象;4. 2 周后根据眼压及前房情况拆线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1. 视力稳定或改善。2. 视网膜出血、渗出有吸收。 | 未提及 |
特殊情况及原因分析 | 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住院时间相应延长,主要应用降眼压药物(甘露醇等)全身及类眼水局部频繁点眼,减轻角膜水肿及保护角膜内皮药物;出现手术并发症如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及后节手术对症处理;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如人工晶体位置异常、视网膜脱离等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手术干预 | 患者术前存在持续性眼压高或眼轴短,真性小眼球等因素,容易出现恶性青光眼或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术后可能出现前房形成迟缓,需药物治疗甚至手术处理,导致住院时间相应延长;出现手术并发症,如结膜伤口愈合不良、滤过泡渗漏、前房形成迟缓、脉络膜渗漏、进行性脉络膜出血等,导致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诊疗流程环节 | 未提及 | 未提及 | 1. 门诊接待;2. 初诊检查;3. 补充检查;4. 诊断和治疗方案;5. 治疗过程;6. 长期治疗和维护;7. 康复和康复评估;8. 家庭护理指导;9. 预防措施和生活方式建议;10. 特殊情况处理;11. 病情评估和随访;12. 配镜和视力矫正;13. 老年眼科保健;14. 儿童眼科保健;15. 眼科手术后护理;16. 咨询和支持服务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标准住院日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7 - 12 天 | 未提及 | 未提及 |
进入路径标准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诊断必须符合 ICD10 玻璃体积血疾病编码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术语解释: - 裂隙灯检查:是一种眼科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可以清晰地观察眼睑、结膜、巩膜、角膜、前房、虹膜、瞳孔、晶状体及玻璃体前 1/3 等眼前段组织的细微病变。 - 气测眼压:利用气体脉冲力测量眼压,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眼压测量方法,操作简便,患者无明显不适。 - 电脑验光:使用电脑验光仪快速测量眼睛的屈光度数,初步了解患者的近视、远视、散光等情况。 - UBM(超声生物显微镜):能清晰显示眼前段组织结构,可用于诊断眼前段疾病,如青光眼、眼前段肿瘤等。 - 电脑视野:用于检测视野范围和视野内的光敏感度,有助于发现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等导致的视野缺损。 - 眼科 A/B 超:A 超主要用于测量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等;B 超可观察眼球内部结构,如玻璃体、视网膜等病变。 - 角膜内皮计数:检测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评估角膜内皮功能,对于角膜移植等手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手术方法,通过切除小梁组织,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降低眼压。 - 虹膜周切术:通过切除部分虹膜,使前后房之间的房水流通更通畅,降低眼压,常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 睫状体光凝术:利用激光破坏睫状体,减少房水,从而降低眼压,适用于一些难治性青光眼。 - 青光眼阀门植入术:植入引流装置,将房水引流到眼球外,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 - YAG 虹膜激光周切:利用激光在虹膜上打孔,沟通前后房,缓解瞳孔阻滞,降低眼压。 - 典必舒:是一种含有(妥布霉素)和糖皮质(地塞米松)的眼用制剂,具有抗炎、抗感染作用。 - 双氯芬酸钠: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眼部可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通过向静脉内注射荧光素钠,利用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血管中荧光素的动态变化,以诊断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 - 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用于诊断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疾病。 - 视觉电生理:包括眼电图(EOG)、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等,用于检测视网膜、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