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在王宁利教授团队的引领下,通过十余年系统性研究,推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成为中国近视防控的核心方案。从河南安阳5000名儿童的十年队列研究起步,到助力国产0.01阿托品获批上市,再到支撑其写入《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同仁医院的科研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为全球近视防控贡献了关键的“中国证据”。
一、同仁科研:奠定阿托品中国证据基石
2011年,王宁利团队启动“安阳儿童眼病研究”——这项迄今全球规模大的儿童近视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对5000余名儿童连续十年的追踪,团队以高级别循证医学数据证实:在中国儿童群体中,0.01阿托品滴眼液可显著延缓近视进展速度,且安全性良好。该研究被学界称为“儿童近视防控的里程碑”,为药物干预提供了本土化依据。
研究同时揭示了中国近视防控的紧迫性:青少年近视率高达67,6岁前耗竭远视储备的儿童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基于此,团队提出近视防控需“关口前移”,建议从新生儿期开始视力筛查,24月龄启动屈光监测。这一理念被纳入指南,推动防控体系从“治已病”转向“防未病”。
二、东西差异:破解阿托品疗效争议密码
阿托品疗效的“东西方差异”引发广泛关注。美国Eyenovia公司的III期临床试验显示,0.01及0.1阿托品组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而同仁团队发表于《JAMA》的研究则明确证实其对亚洲儿童的有效性。王宁利指出,这种差异源于多重因素:“种族遗传背景、用眼强度、户外活动时间均可能影响药物反应,单一研究否定整体证据不科学”。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疾病机制差异。同仁团队发现,东亚儿童近视进展速度显著快于欧美,且高度近视并发症风险更高。在此背景下,阿托品对中国儿童的意义更为重大——研究显示其可降低30-50的近视进展风险,使70用药者获益。这一发现促使中国率先将阿托品纳入官方指南,形成与美国FDA审慎态度迥异的“东方路径”。
三、指南突破:重塑近视防控战略
2024年《近视防治指南》修订是近视防控的标志性事件。作为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主导此次更新,将药物干预列为独立章节,并明确“0.01阿托品是经循证验证的有效手段”。指南特别强调:该药需在医生监督下使用,定期随访评估安全性及有效性,避免家长盲目自购网络渠道产品。
新指南同步强化了综合干预理念。同仁团队研究发现:阿托品与光学手段联用可产生协同效应。例如,其与多焦点软镜(DIMS)联合治疗12个月后,约40患儿眼轴零增长,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光学矫正。这一成果被纳入指南推荐,推动近视管理进入“药物+光学”的个性化时代。
四、精准防控:建立分层临床应用体系
针对阿托品30无应答率的问题,同仁医院提出“精准用药”策略。团队建议将用药人群细分为三类:
用药期间需严密监测眼轴、调节功能及眼底变化。陶远教授强调:“用药前必须完成眼压、视功能等全套检查,排除青光眼家族史等禁忌证”。同仁医院为此开发了AI辅助随访系统,通过算法进展风险,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将控制有效率提升至85以上。
五、未来之路:联合治疗与长效制剂探索
尽管阿托品已成防控利器,同仁团队仍聚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王宁利指出两大方向:
联合疗法优化——正在开展的“阿托品+红光疗法”试验(ChiCTR)初步显示,650nm低强度红光可增强阿托品疗效,尤其对高进展风险儿童;
新剂型研发——针对患者依从性问题,团队参与开发的微针缓释贴片已完成动物实验,单次给药可持续释放阿托品7天。
团队牵头多中心研究(ASPECT项目),探索不同种族儿童的药物浓度。王宁利展望:“未来将通过基因组学个体反应,实现‘一片一浓度’的化治疗”。
同仁医院的科研与临床转化,使低浓度阿托品从争议性药物蜕变为战略级防控工具。其价值不仅在于延缓近视进展,更在于降低高度近视相关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等致盲风险。当前亟需完善用药全程监管体系,避免市场无序扩张;长远需深入解析东西方疗效差异的分子机制,开发新一代靶向药物。正如王宁利所言:“近视防控无‘神器’,唯有以科学证据为盾,以全民行动为剑,方能守住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