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中心的手术室内,一束飞秒激光精准穿透角膜基质层,短短几分钟内为患者重塑清晰视界——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融合临床精研、跨学科协作与人文关怀的医疗典范。作为由眼科黄天荫院士领衔、汇聚北医三院、同仁医院等专家的平台,该中心以“精准干预、全程管理、科研转化”为核心,正在重新定义近视矫正的行业标准。
近视诊疗领域的清华力量
眼科中心的成立依托清华大学的跨学科基因。与北京市视觉科学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BERI)深度协作,整合人工智能、生物材料、光学工程等领域的创新资源,形成“临床问题-科研攻关-技术落地”的闭环。例如,其自主研发的眼底图像智能诊断系统,可提前预警高度近视并发症;术中OCT成像技术则为手术安全提供实时导航。
团队构成凸显“精专化”特色。胡运韬教授在视网膜移植领域的积淀,为高度近视继发病变治疗提供新思路;林思勇主任累计完成2万余例白内障及ICL手术,其团队对复杂病例的处置能力位居行业前列。而王韧琰等医师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的科普实践,更将医疗服务延伸至院外。
近视矫正技术全景图
激光手术的精准进化
中心提供全激光(Smart)、半飞秒、全飞秒(SMILE)等完整术式。全飞秒技术因其“无瓣微创”优势成为学生群体——通过2mm切口取出角膜基质透镜,规避角膜瓣移位风险,尤其适合运动爱好者。而Smart全激光则利用准分子激光直接切削上皮层,避免机械接触,为角膜薄患者提供替代方案。
ICL技术的突破性应用
对于超高度近视(>1000度)或角膜条件不足者,中心近年重点推广ICL/TICL晶体植入术。其优势在于可逆性:将人工晶体植入虹膜后间隙,不损伤角膜组织,且矫正范围达1800度。2023年数据显示,全球中低度近视人群选择ICL的比例显著上升,印证了该技术的安全普适性。
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逻辑
术前评估体系涵盖“三维度筛查”:
1. 解剖结构:角膜厚度测量(全飞秒需≥280μm)、前房深度(ICL要求>2.8mm)、内皮细胞计数等;
2. 视觉质量:波前像差分析高阶像差,引导个性化切削方案;
3. 生活需求:结合职业特性(如运动员、程序员)设计矫正目标。
典型决策案例:一位角膜形态不规则的摄影师,经角膜地形图检测发现不对称散光,终选择个性化半飞秒(精雕手术),术后眩光减少41,夜间驾驶能力显著改善。
近视防控与术后管理的系统策略
青少年防控的“前哨行动”
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53.6的近视率,中心推行“三级干预”:
术后终身管理机制
创新性引入“视力银行”概念:患者术后每年可免费接受屈光回退评估。若出现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老视),可启动“单眼视”设计补充方案——优势眼矫正远视力,非优势眼预留50度近视以保障阅读。
未来发展与行业引领
科研转化方向聚焦两大领域:
生物材料革新:林思勇团队研发的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体材料,可携带缓释型抗VEGF药物,预防高度近视并发黄斑水肿;
智能设备生态: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穿戴式眼压监测仪,实现青光眼风险实时预警,该项目已进入CFDA创新通道。
行业协作层面,中心参与制定的《中欧近视手术大数据白皮书2.0》揭示:中国近视手术人群平均年龄24.7岁,较欧洲年轻8岁,且53.9为中度近视(300-600度)。这一数据为优化国人手术适应症标准提供了关键循证依据。
从视力矫正到视觉健康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近视矫正体系,本质上是对“视觉生命周期”的全程管理——从延缓青少年近视发生(消耗1远视储备可使近视延迟2.3年),到成人精准手术干预,再到防控老年视功能退化。其内核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石、以视觉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整合医疗模式。
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对病理性近视的干预潜力、脑机接口在视觉信号解码上的突破,近视治疗或将进入“可预防、可逆转、可重构”的新纪元。而当下,每一台安全成功的手术,都在为患者兑现“清晰视界”的承诺——这既是医学的科学使命,亦是照亮生活的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