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门前,清晨七点已排起长队。从青涩学子到银发老者,无数双眼睛在这里重获清晰视界。作为中国眼科的“百年老店”,同仁医院不仅承载着近视矫正的技术革新使命,更引领着从治疗到防控的体系化变革。在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同仁以“精准干预+全周期管理”为核心,构建起覆盖手术矫正、青少年防控、个性化诊疗的立体化解决方案。
一、手术矫正:精准分层技术体系
技术迭代满足多元需求
同仁医院自1993年开展首例PRK手术至今,已完成超万例近视矫正手术,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分层技术体系。针对不同患者需求,提供全飞秒(SMILE3.0)、半飞秒、ICL晶体植入等术式。其中全飞秒手术采用德国蔡司VisuMax设备,通过2-4mm微创切口重塑角膜形态,48小时内恢复用眼,适合1000度以下近视患者;而ICL晶体植入术则突破角膜厚度限制,为超高度近视(1800度以内)患者提供选择,2025年集采后价格降至3.2万元/双眼,惠及更多人群。
双重安全保障体系
术前建立严格筛查机制——包含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眼底断层扫描等20余项检查,精准排除圆锥角膜、干眼症等禁忌症。术中通过多重安全保障:以翟长斌团队应用的“阿玛仕个性化增效技术”为例,通过小化切削深度算法(Minimize Depth+)选择性矫正高阶像差,降低34角膜组织消耗,避免过矫风险。术后实施终身随访制度,数据显示同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1.2,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二、近视防控:三级预防网络
关口前移的早期干预
王宁利院士团队提出“远视储备”核心概念,将防控战场前移至学龄前。通过10年追踪5000名儿童的安阳眼病研究证实:6岁儿童远视储备<+0.75D时,小学阶段近视发生风险增加5倍。同仁创新性研发“光学模拟远眺”技术,推出可穿戴式远视屏设备,模拟5米外视野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使日均户外活动不足儿童近视进展减缓38。
器械与药物联合干预
针对已近视群体,建立分级干预方案:
三、儿童近视:全周期管理路径
医教融合筛查网络
同仁推动建立“医院-学校-社区”联筛机制:在幼儿园阶段实施屈光档案制度(24月龄、36月龄、4-6岁三次筛查),联合北京市教委为200所中小学配备便携式验光设备。创新应用AI辅助筛查系统——“伏羲慧眼”大模型,通过眼底照片识别早期近视征象,使基层筛查敏感度提升至92。
行为干预标准化方案
制定《近视防控行为指南》三维目标:
2024年纳入“银龄健康工程”后,60岁以上北京户籍白内障患者手术自付费用降低至2500元/眼,实现老年眼病同步防控。
四、精准诊疗:个性化技术突破
像差引导的手术
针对二次手术患者,翟长斌团队应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技术:通过分析1056个角膜点位数据,个性化切削方案。曾有一例LASIK术后偏心切削患者,经角膜像差优化后裸眼视力从0.3恢复至1.0。该技术使术后高阶像差降低72,显著改善夜间眩光问题。
跨学科联合诊疗
建立青光眼-近视联合诊疗中心:王宁利提出的“双压理论”(眼压-颅压联动机制)改写青光眼合并高度近视的治疗标准。通过生理性内引流术式(如3T手术),使术后并发症减少60,挽救近2000名濒临失明患者。2025年更将5G远程手术指导覆盖至西部基层医院,累计完成远程会诊1.2万例。
未来方向:人工智能与主动预防
同仁医院近视防治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重治疗轻防控”的传统模式,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管理网络。随着“伏羲慧眼”大模型的应用,未来将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警的转型——通过基因筛查、环境风险建模等技术个体近视轨迹。然而当前仍存挑战:农村地区筛查覆盖率不足40,病理性近视致盲机制尚未完全破解。同仁团队正牵头《中国病理性近视多中心研究》,致力于建立眼底并发症早期干预新标准。
> 同仁之道,精诚于光明之事。正如王宁利院士所言:“丢掉盲杖的愿景不在手术刀尖,而在防控起点。”当精准医疗遇见全民行动,清晰“视界”终将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