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旬的李奶奶摸索着熟悉的弄堂墙壁前行——曾经清晰的报章文字如今对她而言只是一片模糊的色块。在上海这座拥有超过560万60岁以上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中(上海统计局新数据,占比逾35),像李奶奶这样面临视力衰退困扰的老年人群体日益庞大。视力,这扇感知世界的窗户一旦蒙尘,不仅意味着日常生活举步维艰,更预示着跌倒风险激增、社会连接断裂,甚至独立生活能力的丧失。正视并系统应对上海老年人群体的视力健康挑战,关乎民生福祉与城市温度,刻不容缓。
银发浪潮 视力危机
上海深度老龄化的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与全国趋势相比,上海的老龄化程度更深、速度更快。随之而来的是年龄相关性眼病发病率的显著攀升。研究表明,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可高达80,而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青光眼等严重威胁视力的眼病发病率也随年龄增长急剧上升。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发布的报告清晰指出,老年人视力损伤已成为本市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叠加高发的年龄相关性眼病,构成了上海老年人视力健康问题的核心基本面。这不仅仅是个人视力的损失,其带来的长期照护需求激增、医疗资源挤占以及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都对城市治理体系提出了严峻考验。这种负担具有显著的累积性和长期性特征。
两大致盲 眼病剖析
白内障作为全球首要致盲原因,在上海老年群体中极为普遍。其发生源于晶状体内蛋白质变性浑浊,导致渐进性、无痛性的视力下降,患者常主诉视物模糊、畏光、色彩暗淡。手术置换人工晶体是目前有效疗法。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 则对视网膜核心区域——黄斑造成不可逆损害,中心视力丧失是其标志性后果,患者阅读、识人面孔、驾驶等精细视觉活动严重受阻。干性AMD病程缓慢但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湿性AMD虽可借助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眼内注射延缓进展,却需长期规律治疗与管理。
认知壁垒 资源鸿沟
许多老年人及其家属对视力下降持有认知误区,常将“老眼昏花”视为自然衰老现象而忽视就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针对上海社区老人的调查显示,相当比例受访者未能识别白内障或AMD的早期症状,延误了干预期。更有老人迷信“开刀伤元气”而抗拒必要手术。
优质眼科资源地理分布不均也是突出矛盾。眼科专科医院和专家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远郊及部分非中心城区老年人往往面临诊疗路途远、挂号难、专家号稀缺等现实困境,地域可及性差异显著。
三级防治 沪上探索
上海已着手构建覆盖“社区筛查—医院诊疗—康复管理”的眼健康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逐步承担起首道防线职责,开展常规视力检查及常见眼病初步筛查流程。资料显示,2023年本市重点人群(含老年人)眼健康筛查覆盖率显著提升。
对于确诊的复杂眼病,依托医联体模式,建立规范化转诊通道,引导患者有序流向二、三级医院专科。术后或需长期管理的患者(如湿性AMD),则鼓励其返回社区进行病情监测和康复指导。这种“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模式被视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路径。
光明守护 尊严晚年
保障老年人视力健康的价值远超越生理层面。清晰视界是维系独立生活能力、自如参与社会交往、保障出行安全(尤其显著降低跌倒骨折风险)的基础要素。当一位老人能轻松阅读报纸、辨识亲人面容、安全穿梭于弄堂之间,其生活质量与人格尊严方能得以完整维系。
更重要的是,有效的视力干预具备显著的成本效益优势。世界卫生组织(WHO)多份报告强调,每投入1美元于避免视力丧失,可获得高达4美元的经济回报——这源于医疗开支节省、照护负担减轻及患者劳动能力保留(部分低龄老人)的综合效益,极大缓解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并为家庭减负。
清晰的视觉,是上海数百万老年人感知城市脉动、维系生活尊严不可或缺的桥梁。面对汹涌而来的“银发浪潮”,由白内障、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病引发的视力衰退危机,已超出个体范畴,深刻影响着公共健康体系与社会运行成本。破除“老眼昏花”的自然老化迷思,着力填补城乡医疗资源鸿沟,持续优化社区筛查与分级诊疗网络,是守卫申城老人“光明”未来的关键所在。当城市能为每一位老人擦亮“视界”,便是在暮年中点亮了尊严与希望之光——这亦是衡量超大城市治理温度的重要标尺。未来研究可聚焦AI辅助眼病筛查技术在社区的精准应用效能,以及抗VEGF治疗长期负担的优化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