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中医院眼科诊室,16岁的高中生李明(化名)经过半年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度数成功控制在150度未增长,免除了手术风险。这一典型案例体现了该院治疗近视的核心优势——融合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智慧。作为淮海经济区中西医结合眼病诊疗中心,徐州中医院眼科凭借特色疗法与系统防控策略,成为区域性近视防治的重要力量。
创新技术应用
角膜矫形术(OK镜)是该院防控青少年近视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夜戴高透氧性反向几何设计镜片,重塑角膜曲率,实现日间裸眼视力提升。临床数据显示,坚持规范治疗者近视年进展量仅0.16D,显著低于未干预者的0.81D。此项技术尤其适合7岁以上、近视度数低于500度、散光小于150度的青少年,需严格匹配角膜屈折力参数及患者依从性。
在手术治疗领域,医院配备先进准分子激光系统,可开展个性化屈光矫正。针对符合手术条件的成人(年龄≥20岁、屈光稳定2年以上),通过角膜地形图引导的激光切削,实现精准度数矫正。2025年徐州公立医院近视手术排名显示,该院因技术成熟度和设备先进性位列区域前三。但对超高度近视、角膜过薄患者,更推荐结合中药干预的保守方案。
中医药特色疗法
专病制剂研发是中医治疗的突出优势。针对不同近视发展阶段,科室开发了系列院内制剂:如缓解视疲劳的"视舒袋泡剂"、改善血液循环的"泪通合剂",以及滋阴明目的"补血复明冲剂"。这些制剂以中医"肝开窍于目"理论为基础,通过调节全身气血改善眼部微循环,尤其对激光术后干眼症、病理性近视并发症有显著协同疗效。
在非药物疗法方面,耳穴压豆技术作为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项目,成为儿童假性近视干预的重要手段。通过王不留行籽刺激耳部"眼"、"肝"、"肾"等穴位,每日按压3-5次,可有效放松睫状肌。临床观察显示,配合户外活动可使早期假性近视逆转率提升40。针灸联合熏蒸疗法也纳入该院视功能训练体系,形成"药-针-训"三维干预模式。
综合诊疗理念
分阶段防控体系贯穿"防-控-治"全周期。对学龄前儿童重在筛查预警,通过自动电脑验光仪、角膜地形图仪定期监测眼轴;对已近视青少年采用"角膜塑形镜+中药+行为干预"三位一体控制方案;成人则根据职业需求选择手术或中医维护。该模式被纳入全国60个中医适宜技术防控近视试点项目,2024年累计服务超2500万儿童青少年。
特别注重个性化方案设计。针对高度近视并发眼底病变者,运用荧光造影筛查视网膜变性区,配合"活血化瘀"中药降低网膜脱离风险;对术后患者开发滋肾明目茶饮方,减少干眼症发生。这种辨证施治理念,弥补了西医单一矫正屈光的局限性,在视功能恢复方面优势显著。
安全质控体系
严格手术评估是安全底线。该院沿袭三甲医院质控标准,执行"三筛两禁"原则:筛查圆锥角膜倾向、眼压异常、胶原代谢疾病;禁止未满18岁及角膜厚度<480μm者手术。统计显示约30初诊者因未通过术前检查(如角膜生物力学异常、泪膜不稳定等)被建议改用非手术方案。
风险动态监测覆盖全程。引进德国蔡司VisuMax系统实现术中实时角膜厚度监控,术后建立专属随访档案,要求患者定期复查视觉质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近五年数据显示,该院近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稳定在0.2以下,远低于安全阈值(1)。此种严谨作风呼应了卫健委"精准防控、稳妥推进"的近视防治方针。
青少年近视防控
作为全国近视防治试点单位,该院推行校园-家庭联动计划。定期进入中小学开展屈光档案建立,推广"三要三不要"用眼守则(即阅读距离30厘米、每20分钟远眺20秒、光线充足;不躺读、不关灯玩手机、不连续用眼)。2024年徐州市近视白皮书显示,参与该计划学校的学生近视增长率下降7.3个百分点。
针对进展性近视创新中医行为干预工具。开发便携式耳穴贴压套装,学生可自行按压穴位缓解视疲劳;联合体育部门设计"明目增视操",将穴位按摩融入课间活动。这种便捷干预使治疗依从性提升至85,相关成果被写入《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近视防治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的长期工程。徐州中医院通过角膜塑形技术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精准激光手术解决成人屈光问题、特色中药制剂改善视功能的三维模式,彰显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价值。未来需进一步探索耳穴刺激标准化方案、高度近视中药延缓病理性改变等方向。正如近视防治中心主任亢泽峰所言:"让中医药'治未病'理念深度融入近视防控全链条,是守护国民眼健康的关键路径。" 建议患者根据年龄、近视类型及生活需求,在专业评估后选择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