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详情 |
---|---|
医院原名 | 顺德府仁慈医院、顺德府公教医院,曾用名河北省人民眼科医院、邢台眼科医院 |
成立时间 | 萌芽于1886年(清光绪12年),1904年(光绪30年)建道济眼科诊所 |
现任名称启用时间 | 2013年恢复河北眼科医院之名 |
医院性质 | 公立三级甲等眼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医院特色 | 以眼科为重点,以口腔科和耳鼻喉科为特色,集医、教、研和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 |
医院地址 | 河北省邢台市泉北东大街399号 |
联系电话 | 0319 - 3237205 |
院区分布 | 分泉北新院区、顺德两个院区,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 |
编制床位 | 600张 |
科室设置 | 拥有49个临床医技科室和33余个专业病组,各学科中亚专业设置齐全 |
医院荣誉 | 曾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学科和河北省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眼科被评为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1958年荣获“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先进集体”“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 卫生医药技术革命先锋”等荣誉称号 |
牌匾相关 | 1948年夏,钱信忠部长专门为医院题写“治病救人,防盲剔苦”匾额,成为医院办院宗旨;1995年初秋,钱信忠再次为医院写下“防盲卫士,再铸辉煌”的题词 |
知名人物 | 洪明贵、崔德元、尹丁凡(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红色”眼科专家,曾任院长11年,用外伤性炎症的生体角膜进行角膜移植,打破禁例);徐校卿(曾任院长,1949、1950年两次荣获河北省卫生厅颁发的“白求恩医务工作者模范奖章”) |
发展历程 | 1946 - 1947年,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等人曾到院就诊或视察;1948年9月,医院交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管理,编制由军队性质转向地方;1949年初设防盲诊所,1951年底成为大型正规化医院;1953年起医疗队赴各地防治沙眼 |
注解:以上表格详细梳理了河北眼科医院的多方面信息,涵盖医院的历史、性质、特色、荣誉、牌匾故事以及发展历程等,有助于全面了解该医院。
引言
在河北省邢台市泉北东大街399号,矗立着一所闻名遐迩的医院——河北省眼科医院。当人们踏入这家医院,一块古朴精致的匾额便会映入眼帘,上面书写着“治病救人,防盲剔苦”八个大字。这块看似普通的牌匾,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它见证了医院百余年的风雨历程,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眼科医护人员的使命与担当。那么,这块牌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河北省眼科医院又是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呢?让我们一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历史溯源:从传教诊所到红色医院
河北省眼科医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6年,也就是清光绪十二年。当时,法国籍传教士包儒略在顺德府(现河北省邢台市)北长街北头路东建起了五间经堂,开启了医院的萌芽之路。到了1904年,道济眼科诊所正式建立,这成为了医院发展的重要起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医院的性质和名称也发生了多次变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医院成为了晋冀鲁豫军区编制的部队红色医院。1946年春至1947年底的一年多时间里,时任党政要职的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等人都曾到邢台眼科医院就诊或视察过。这段历史不仅体现了医院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也为医院注入了红色基因。
1948年9月,医院交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管理,编制由军队性质医院转向地方医院。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医务人员总是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群众的信赖。1949年初,为满足广大群众治疗眼疾的需求,医院分别在邢台南关、邯郸磁县设立了两个防盲诊所,随后又扩建病房、新建门诊及手术室,至1951年底时,医院成为当时以眼科为主、兼治其他疾病的大型正规化医院。
牌匾故事:使命传承的见证
走进河北省眼科医院,那块上书“治病救人,防盲剔苦”的匾额格外引人注目。1948年夏,钱信忠部长专门为医院题写了这块匾额,从此,这八个字便成为了医院坚守的办院宗旨。
钱信忠部长的题词并非偶然,它深刻反映了当时医院的使命和责任。在那个年代,沙眼等眼病是我国致盲性较高的眼病,严重威胁着群众的健康。医院的医务人员肩负着防治眼病、拯救患者视力的重任。“治病救人”体现了医生的本职工作,而“防盲剔苦”则突出了医院在预防和治疗致盲眼病方面的特殊使命。
1995年初秋,医院领导前去看望钱信忠,他当场挥毫泼墨,再次为医院写下了“防盲卫士,再铸辉煌”的题词,表达了对医院未来的期许。这两句话不仅是对医院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医院未来发展的激励。
多年来,河北省眼科医院始终秉承着“治病救人,防盲剔苦”的宗旨,在眼科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代又一代的医护人员将这一宗旨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使命与担当。
红色基因:老红军的奋斗足迹
在河北省眼科医院的发展历程中,有三位老红军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们分别是洪明贵、崔德元和尹丁凡。这三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先后在这所医院奋斗过,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尹丁凡是医院培养出的“红色”眼科专家。他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在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模范医院曾任主治军医、所长。从1946年7月开始,尹丁凡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工作了17年,并任院长11年。
尹丁凡在医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用外伤性炎症的生体角膜进行角膜移植,打破了角膜移植术上的禁例,引起了国内外眼科界的高度关注。他曾说:“我是在革命队伍里成长起来的,我要继续‘长征’,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道路上‘长征’。”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除了尹丁凡,其他领导也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任院长徐校卿应邀在天安门前参加国庆观礼。1949年、1950年徐校卿两次荣获河北省卫生厅颁发的“白求恩医务工作者模范奖章”。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也是对医院整体工作的认可。
发展壮大:新时代的辉煌成就
解放后,医院更名为河北省人民眼科医院,后又更名为邢台眼科医院,2013年恢复河北眼科医院之名。如今,它已发展成为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以眼科为重点,以口腔科和耳鼻喉科为特色,集医、教、研和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公立三级甲等眼科医院。
医院分泉北新院区、顺德两个院区,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编制床位600张,拥有49个临床医技科室和33余个专业病组,各学科中亚专业设置齐全,是晋、冀、鲁、豫中原地带区域性眼科医疗机构。
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医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医院曾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学科和河北省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眼科被评为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这些荣誉的获得,充分体现了医院在眼科领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实力。
同时,医院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1959年,时任院长尹丁凡出国到苏联、捷克、波兰、匈牙利四国作学术考察访问,带回了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责任:防盲治盲的先锋力量
自成立以来,河北省眼科医院始终将防盲治盲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1953年起,医院医疗队就赴各地防治沙眼,为广大群众的眼健康保驾护航。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院在防盲治盲方面的工作不断深入。如今,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防盲治盲公益活动,如免费为贫困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开展眼健康科普宣传等。这些活动不仅帮助了众多患者重见光明,也提高了公众的眼健康意识。
在防治眼病的过程中,医院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培养专业的眼科人才,医院不断提高防盲治盲的水平。同时,医院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其他眼科机构共同探讨防盲治盲的新方法和新策略。
患者口碑:优质服务赢得信赖
一家医院的好坏,患者的口碑是好的证明。河北省眼科医院以其优质的医疗服务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有患者评价说:“找了一家公立的眼科医院做的眼科手术,服务人员的态度比较好,对于一些事情也能说得比较全面。在医院做白内障手术的时候,我是没有任何担心的地方的,果然结果也不出我所料,情况也确实改变了许多,很不错哦。”
医院提供了多种便捷的服务,如名医电话、图文咨询、预约挂号等。患者可以通过这些服务,方便快捷地与医生进行沟通和预约就诊。同时,医院还注重患者的就医体验,优化就诊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未来展望:续写光明的篇章
2024年10月18日,河北省眼科医院迎来了建院120周年。在顺德院区,顺德府仁慈医院旧址(河北省眼科医院前身)开展仪式热烈举行,为期3天的12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序幕。这不仅是对医院过去成就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面对未来,河北省眼科医院将继续秉承“治病救人,防盲剔苦”的办院宗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医院将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更多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医院还将进一步加强防盲治盲工作,扩大公益活动的覆盖面,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河北省眼科医院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续写光明的篇章,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眼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论
河北省眼科医院的牌匾“治病救人,防盲剔苦”,不仅仅是一块简单的匾额,它是医院历史的见证,是使命的传承,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医护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从1886年的萌芽到如今的辉煌,医院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在未来的发展中,建议医院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先进眼科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同时,进一步加大公益活动的力度,关注弱势群体的眼健康问题,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优质的眼科医疗服务。相信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河北省眼科医院必将在眼科领域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类的眼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