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中国医疗资源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其眼科领域汇聚了众多专家与创新力量。这些医生不仅在临床一线拯救视力,更在科研、教学及公共卫生领域推动着眼科医学的革新与发展。从高难度视网膜手术到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突破性研究,从公立医院到专业眼科机构的协同合作,上海的眼科专家们以精湛技艺与前沿探索,构筑起守护光明的重要防线。
一、临床与技术引领者
专家的临床积淀与技术创新是上海眼科领域的核心驱动力。王文吉教授作为国内视网膜疾病诊疗的泰斗,近50年的临床经验使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等疑难眼底病的治疗上成就卓著。他早年任职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现于上海和平眼科医院主导视网膜专科,持续将前沿技术本土化,为复杂病例提供突破性治疗方案。
而在青光眼、白内障领域,上海市人民医院的孙晓东团队展现显著优势。2025年5月,该团队完成全球首例视网膜色素变性(RP)创新细胞疗法IGT001的临床给药,其首创的“细胞-材料协同递送系统”通过微创注射延缓视锥细胞退化,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提供了广谱治疗新路径。这一突破标志着上海在眼科再生医学领域的全球地位。
二、特色专科与团队协作
多机构协同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上海眼科的核心竞争力。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作为传统三大眼科中心之一,在屈光手术领域优势突出:王晓瑛、周行涛等专家领衔全飞秒激光、ICL植入等高精度手术,尤其在高度近视矫正方面积累了数万例成功案例。其技术成熟度与安全性吸引全国患者,但高需求也导致高峰期就诊压力较大。
对于复杂白内障及小儿眼病,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和新华医院展现出特色实力。顾雪芬医生在小瞳孔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等复杂手术领域经验丰富,近30年临床实践使其在高端屈光性晶体植入技术中实现高精度操作;新华医院则依托眼底病与小儿眼病专科中心,建立“社区筛查-转诊-分级治疗”模式,由张金秋、宫华青等专家主导斜视显微手术及儿童视功能训练,年手术量超千台,显著降低手术创伤并提升康复效率。
三、科研转化与学科融合
科研攻关与临床转化的深度融合是上海眼科的显著标签。邹海东教授(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团队通过多中心研究实现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革命性进展:其2024年公布的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疗法证实,高度近视儿童经12个月干预后眼轴平均缩短0.06毫米,近视进展速度降低86,填补了高度近视干预手段的空白。该成果被纳入《“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推动建立全国性近视防控网络。
在标准制定与跨学科合作方面,上海专家同样走在前沿。邹海东领衔起草国内《中小学生屈光不正筛查规范》(DB31/T 171-2019),并升级为行业标准;孙晓东团队则联合材料学、基因工程团队开发适配不同视网膜细胞的生物活性材料,为青光眼、黄斑变性等疾病的靶向治疗拓宽路径。
四、公共卫生与基层赋能
防盲体系的普惠性建设体现上海眼科的社会责任。邹海东作为上海市防盲办公室主任,主导构建覆盖全市的“眼病社区数字化建档-定点医院分级诊疗”体系,依托AI筛查技术实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干预,使上海糖网筛查率提升至78.3。其团队近10次深入西藏、新疆等地开展慈善手术,累计完成700余台免费手术,并为偏远地区培训眼科医生超200场。
在基层能力提升方面,公立与私立医院协作模式成效显著。上海和平眼科医院通过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合作,引入公立专家资源(如翟爱琴的屈光手术团队),同时优化私立机构服务流程,使白内障等基础眼病手术等待时间缩短60,成为公立医疗资源的重要补充。
五、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精准医学与未满足需求仍是未来攻坚重点。尽管基因疗法已在RP等遗传病中起步(如IGT001的临床试验),但对多数基因突变型仍缺乏有效干预。孙晓东指出,下一代细胞疗法需突破“个性化生物材料适配性”与长效性技术瓶颈,同时降低治疗成本。
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控也亟需突破。邹海东团队呼吁将RLRL疗法纳入医保,并通过可穿戴设备优化治疗依从性;许琰等专家建议建立高度近视儿童终身随访数据库,研究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继发病变的早期预警模型。而老龄化带来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负担,则要求上海眼科在抗VEGF药物递送系统、疗法等领域加速本土创新。
上海眼科医生群体的卓越贡献,不仅体现在临床技术的精进与科研突破,更在于其推动医疗公平、构建全周期眼健康体系的全局视野。从实验室到社区,从手术室到边疆,他们将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持续书写“守护光明”的上海方案。未来,随着跨学科合作深化和政策支持升级,上海有望引领全球眼科诊疗进入精准化、普惠化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