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作为国内疑难眼病诊疗的“队”,面对全国儿童青少年53.6的近视率及高度近视占比攀升的严峻现状,始终以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双轨并进,构建起覆盖“预防-矫正-并发症管理”的全周期近视防控体系。从国内早开展激光近视手术的开拓者,到2025年屈光手术个性化与信息化服务的领跑者,协和眼科正以百年积淀重塑近视诊疗新范式。
技术传承与多维矫正
协和眼科是我国激光近视手术的摇篮,其技术迭代史堪称中国屈光手术发展的缩影。早在20世纪90年代,协和便率先引入准分子激光技术;2025年,科室已形成激光角膜手术(全飞秒、全激光)、眼内镜植入术(ICL/TICL)及后巩膜加固术的多维矫正矩阵,覆盖50度至2000度近视人群。尤其针对超高度近视或角膜薄患者,ICL晶体植入技术实现“加法型矫正”,避免角膜切削风险。
在复杂病例领域,协和团队展现出诊疗水准。针对近视源性视网膜脱离,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将切口缩小至0.5mm,显著降低手术创伤;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创新性应用Ahmed引流阀植入联合全视网膜冷凝术,单次手术即可挽救视功能,规避眼球萎缩风险。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使协和成为疑难近视并发症的“守护者”。
个性化手术体系
“量眼”是协和近视手术的核心准则。每位患者需经历包含21项检查的标准化评估流程:从角膜地形图、全眼波前像差分析,到泪膜破裂时间、暗视瞳孔直径测量,确保手术方案精准匹配生物力学特征。针对运动员、驾驶员等特殊职业者,协和团队创新性融合视觉质量分析系统,优化夜间视力及对比敏感度,降低眩光风险。
围术期管理的精细化进一步保障疗效。2025年,协和上线辅助检查自动预约系统,患者可自助调整散瞳验光、眼轴测量等检查时段,青少年复验时间自动匹配瞳孔恢复周期。术后建立终身随访档案,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屈光回退趋势,对术后1年内近视进展>0.5D者启动干预方案,使二次手术率降至3以下。
全周期近视管理闭环
协和眼科率先践行“近视不可治愈但可控”的科学理念。针对青少年群体首创“临床-心理-运动-营养-教育”五位一体管理模式:临床端推广远视储备监测,对6岁前远视<+1.00D儿童启动户外光照干预;心理端引入行为认知疗法,改善儿童的镜片接纳度;联合营养科高叶黄素、低GI饮食方案,突破单一矫正的局限。
在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控领域,协和牵头制定《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的中老年管理章节。通过OCT血管成像联合超广域眼底照相,建立视网膜裂孔风险模型,对眼轴>27mm患者实施每年2次的强制性筛查。近三年数据显示,该策略使高度近视群体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下降37。
科研转化与标准引领
协和眼科的科研布局直指临床痛点。在基础研究层面,团队发现HGF/MET通路在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为靶向药物研发提供新方向;临床研究则聚焦术式创新——2025年公布的SMILE-Plus技术,通过联合角膜交联使薄角膜患者手术适应证扩大18。
作为近视防控标准制定者,协和专家深度参与《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修订,将角膜生物力学响应分析(Corvis ST)纳入术前必检项目。在行业争议领域,协和团队通过多中心研究证实:低浓度阿托品(0.01)联合角膜塑形镜,较单一手段额外延缓近视进展42,该方案已被纳入2025年白皮书首要推荐。
智慧服务与体验革新
面对年均30万人次检查量,协和眼科以信息化重构服务流程。2024年上线的智能分诊系统实现三级精准导流:初诊患者按症状匹配专业组(如屈光不正组、病理性近视组),复诊者自动关联历史数据,危急病例(如视网膜脱离预警)直通绿色通道。技术组更创新开辟眼轴测量专用队列,使等候时间从7天压缩至24小时内。
自助化设备的应用大幅提升效率。屈光检查室配备的AI眼压计,通过语音引导患者完成自测,数据实时同步至电子病历;术后护理室部署的虚拟现实系统,可模拟户外场景进行视功能训练。这些举措使护士台咨询量减少40,患者平均滞留时间缩短58分钟。
协和眼科的近视管理模式,彰显了“前沿技术为刃、全周期管理为盾”的协和智慧。从儿童远视储备监测到中老年并发症防控,从微创手术创新到AI赋能服务,其体系既解决当下问题,更布局未来健康——正如《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所倡导的“全生命周期眼健康”。
面对仍在上行的近视发病率,未来需突破三大方向:一是开发非接触式眼轴监测设备,实现居家精准追踪;二是深化基因编辑研究(如ZC3H11B靶点),阻断高度近视遗传链;三是推动“医教融合”,将视力档案纳入学生健康云平台。唯有将协和经验转化为普适性公共政策,方能扭转“近视大国”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