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悄然侵蚀着青少年的“视觉窗口”——当福建宝妈郭欣然带着10岁女儿甜甜赶到眼科门诊时,孩子左眼150度的近视让她难以置信。“明明从出生就避免电子产品、每天保证户外活动,为什么还是近视了?”这不仅是她的困惑,更是全国超50儿童青少年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泉州,一所拥有8000平方米现代化眼科大楼的医疗机构正以“光明的守护者”姿态迎战这场健康危机:泉州市儿童医院眼科依托北京同仁医院协作平台和设备,构建起覆盖近视预防、诊断、手术干预及并发症管理的全周期防控体系,成为闽南地区近视防控的坚实堡垒。
技术引领:设备与精准手术方案
泉州市儿童医院眼科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与接轨的技术能力。医院配备超声乳化系统、UBM(超声生物显微镜)、全自动视野计及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前沿设备,为近视诊疗提供多维数据支撑。例如OCT可对眼底进行微米级分层扫描,精准识别早期视网膜病变,避免高度近视患者因并发症致盲。
在手术领域,医院针对性开展青少年适用的安全术式。全飞秒SMILE技术通过2-4mm微切口取出角膜“透镜”,无需制作角膜瓣,显著降低干眼和角膜移位风险。对于超高度近视或角膜过薄者,ICL晶体植入术成为优选方案——该技术通过在眼内植入晶体矫正视力,不切削角膜组织。2022年泉州ICL手术规范化培训班上,吴松一院长强调:“ICL患者多为年轻高度近视者,需联合眼底科、影像科多学科协作,警惕视网膜裂孔等隐匿风险。”
防控并重:个性化干预与早期建档
近视防控的核心在于延缓近视发生年龄与控制进展速度。研究证实,6-10岁已成为近视高发期,而泉州市儿童医院推行“三级防控路径”:3岁起建立屈光档案,动态监测远视储备消耗(如4岁儿童应有约200度生理性远视);对已近视儿童采用“光学干预+行为管理”双轨策略,如配置离焦眼镜联合用眼习惯重塑。
行为干预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医院协同。医院提出量化指导方案:每日2小时日照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遵循“20-20-20”法则(每用眼20分钟远眺6米外20秒);学习环境照度需≥300lux,台灯应选显色指数RA≥90的专业读写灯。甜甜的案例印证了细节管理的重要性:其近视进展与长期拼乐高(近距离用眼)及光照不均直接相关,调整后半年内度数实现零增长。
综合诊疗:多学科协作与并发症防治
高度近视(≥600度)的本质风险在于并发症。数据显示,高度近视者视网膜脱离风险比常人高10倍,青光眼风险高3倍。泉州市儿童医院眼科因此构建“四维防控网”:其一,通过年增幅>50度的“进展性近视”预警机制识别高危人群;其二,联合内分泌科管理糖尿病患儿血糖,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叠加损伤;其三,由蒋建伟等专家定期筛查青光眼;其四,对拟行屈光手术者实施眼底全景评估,规避手术禁忌证。
针对复杂性病例,医院创新诊疗模式。例如屈光参差患者(如甜甜双眼屈光度差达200度),采用差异化矫正方案:主视眼配足度数,非主视眼保留部分调节空间,避免双眼竞争抑制;对并发斜视者,同步启动视觉训练恢复双眼融像功能。
认知纠偏:破除误区与科学决策
家长认知偏差常延误防控良机。常见误区包括:“戴眼镜加速近视”(科学证实欠矫反促度数增长)、“眼药水可治愈近视”(真性近视不可逆)、“成年后手术即可”(高度近视并发症风险终身存在)。泉州市儿童医院通过家长课堂、社区义诊及新媒体科普,传递核心理念:防控目标非摘镜,而是阻断向高度近视演变。
对于手术矫正,需理性看待其边界。全飞秒虽能矫正≤1000度近视,但无法消除视网膜病变风险;ICL术后仍需每年复查眼底。医生强调:“手术是‘摘镜’而非‘治愈’,术后持续护眼与并发症监测不可或缺。”
近视防控是一场贯穿发育关键期的“视力保卫战”。泉州市儿童医院眼科以设备精准化、干预个性化、诊疗系统化构建防控网络,其价值不仅体现于技术层面——更在于推动社会认知转型:从“重治轻防”转向“早筛早控”,从追求摘镜转向降低致盲风险。未来亟待突破的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模型开发(预判近视进展轨迹)、光生物调节技术(PBM)临床应用验证、家校医联动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唯有将科学防控渗透至日常,方能守护青少年清晰视界的未来。
> 光明小贴士:3岁起建立屈光档案,每半年复查远视储备;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延缓眼轴增长;读写时保持“一尺一拳一寸”,让健康用眼成为生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