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国内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商品名:兴齐美欧品)获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获官方认证用于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药物。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迅速响应,于同年4月率先引进该药并投入临床使用,标志着厦门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进入“药物干预+光学矫正”的综合管理新阶段。这一举措填补了大陆地区近视防控药物的市场空白,为6-12岁近视儿童提供了经循证医学验证的有效工具。
阿托品滴眼液的科学依据与市场意义
阿托品作为非选择性M胆碱受体拮抗剂,通过松弛睫状肌延缓眼轴增长。其有效性早由新加坡ATOM研究证实:0.01浓度在控制近视进展效率达60-70,且停药后反弹效应低,视觉副作用(畏光、眼干)显著低于高浓度剂型。
此前,中国大陆未正式上市合规低浓度阿托品制剂,家长需依赖海淘或医院院内制剂。以中国台湾代购的“亚妥明眼药水”为例,价格高达430元/盒(30支),且存在运输存储风险。兴齐眼药的国产化不仅降低获取门槛(预估月费用约200元),更通过标准化生产保障药品安全性与稳定性。
厦门眼科中心的近视防控体系
厦门眼科中心构建了“预防—筛查—建档—监测—治疗”全链条防控模式。作为福建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其依托赵堪兴院士、潘美华教授等专家团队,联合与学校推行区域化筛查,为儿童建立动态屈光档案,实现早筛早干预。
引进阿托品滴眼液后,该体系进一步升级。例如漳州分院(厦门眼科中心漳州眼科医院)设立“近视防控与小儿眼病工作室”,由斜视与近视防控专家团队主导临床用药评估,确保药物精准应用于适配人群。患者需经散瞳验光、眼压测量、调节功能检测等系列检查,排除青光眼倾向、过敏体质等禁忌症后,方可获得处方。
阿托品滴眼液的临床实践规范
适用人群与联合疗法
根据药监局批件及专家共识,该药明确适用于:6-12岁近视儿童,球镜度数100-400度,散光≤150度且屈光参差≤150度。厦门眼科中心强调,药物需与光学矫正联合使用:
用药安全与长期管理
用药后需严格随访:复查为1-2周,评估眼压及过敏反应;后续每3个月复查屈光度、眼轴、调节功能;每6个月增加眼底检查。该院斜视与小儿眼科副主任医师谢仁艺指出,约15患儿可能出现畏光或眼干,可通过戴太阳镜、人工泪液缓解;若眼压异常升高或过敏需立即停药。
综合防控:药物并非“神药”
阿托品滴眼液不能逆转近视或替代光学矫正。厦门眼科中心数据显示,单纯用药无法满足视力矫正需求,患儿仍需佩戴框架眼镜或角膜塑形镜。更重要的是,其作用局限于延缓进展,而非根治近视。
专家反复强调:户外活动才是防控基石。每日2小时户外光照可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增长。厦门眼科中心在社区推行“目浴阳光”计划,联动学校保障课间户外时长,并建议家长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日均<1小时),培养“20-20-20”用眼习惯(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目前阿托品适应症限于6岁以上已近视儿童。厦门眼科中心指出,对“近视前期”(远视储备不足)儿童,药物预防效果缺乏循证依据,盲目使用可能干扰正常视觉发育。12岁以上青少年近视控制研究数据尚不充分,需扩大临床试验范围。
个体化治疗探索
上海仁济医院柯教授提出,未来需结合基因检测与AI模型,实现用药浓度与方案的精准。厦门眼科中心正推进“视功能大数据分析”项目,通过监测调节灵敏度、瞳孔反应等参数,动态调整阿托品联用策略(如联合角膜塑形镜或视觉训练)。
结论:科学防控的“厦门模式”
厦门眼科中心以阿托品滴眼液引进为契机,推动近视防控从单一矫正向“监测-干预-长期管理”转型。其核心价值在于:
1. 严谨适配:通过专业筛查排除禁忌症,确保药物安全用于目标人群;
2. 系统追踪:建立用药后3月/6月/1年随访机制,动态评估疗效与副作用;
3. 综合干预:将药物作为光学矫正与行为管理的补充,三者协同形成闭环。
展望未来,加速低龄儿童用药安全性研究、探索基因分层治疗模式、开发缓释剂型减少副作用,将是提升防控效果的关键方向。正如专家所言:“阿托品是武器,而非神药。孩子的清晰视界,终需医、校、家三方共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