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长征医院眼科近七十年的发展图景中,周宗明教授的名字与眼眶疾病的创新诊疗史紧密相连。作为国内眼眶肿瘤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深耕于眼球缺损重建与微创技术研究,将长征医院眼眶病专科推向前沿。面对湿性老年黄斑变性(wAMD)等致盲性眼病日益严峻的挑战,他带领团队探索抗VEGF疗法的本土化路径,推动中国眼科从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眼眶疾病诊疗的创新先锋
周宗明在长征医院眼眶病专科的建设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他继承科室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义眼座植入和结膜囊畸形整复的技术积淀,主导开发了灌注性硅眼座的临床应用体系,使严重眼外伤患者实现面部结构与视觉功能的双重修复。针对眼眶肿瘤的高风险手术,他建立“影像-病理-手术”三维诊断模式,通过术中导航技术精准定位病灶,将手术并发症率降低40,相关成果被纳入《中华眼科诊疗指南》。
他提出的“眼眶肿瘤微创阶梯疗法”在眼肿瘤学会(ISOP)引发关注。该疗法根据肿瘤性质与位置分级制定个性化方案:对良性肿瘤采用经结膜入路内窥镜下摘除,恶性肿瘤则联合术前栓塞与靶向放疗,使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至78.3(2018-2023年随访数据)。这一技术体系使长征医院年接诊眼眶肿瘤患者超800例,成为华东地区大的眼眶病诊疗中心。
白内障技术的革新实践
在白内障治疗领域,周宗明团队率先将“激光乳化联合精准屈光计算”技术引入临床。针对传统超声乳化术易损伤角膜内皮的问题,他们采用飞秒激光预劈核技术,使超声能量释放减少52,角膜内皮细胞提高至98。该技术特别适用于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显著降低黄斑水肿等术后并发症风险。
他主导研发的“多焦点人工晶体个性化选择模型”突破单一视力矫正局限。通过分析患者角膜像差、Kappa角及视觉皮层功能参数,建立人工智能匹配算法,使术后脱镜率从常规手术的65提升至93。该模型在2024年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学会(ESCRS)年会上被列为重点推广技术。
眼底病治疗的科研攻关
面对中国wAMD疾病负担日益加重(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35亿美元)的严峻形势,周宗明团队深度参与国产创新药临床转化。作为TAB014(基于贝伐单抗的wAMD治疗抗体)III期临床试验的核心研究者,他牵头制定“玻璃体腔注射操作标准流程”,保障了全国57个中心488例患者给药操作的同质化。该研究证实TAB014在52周视力改善效果非劣于雷珠单抗(P<0.01),为中国患者节省60年治疗费用。
在基础研究层面,他提出“VEGF/PDGF双通路抑制理论”。通过动物实验发现PDGF-BB在抗VEGF治疗耐药机制中的关键作用,相关论文入选ESI高被引(2024)。该成果推动长征医院参与新型融合蛋白药物ZK-001的研发,目前已完成临床前研究。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
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周宗明构建“临床-转化-产业”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他主导的眼眶病解剖实验室引进3D打印眼眶模型与虚拟手术系统,实现青年医师年均200小时模拟训练;与中科院合作建立眼肿瘤生物样本库,支持研究生开展分子靶点筛选。近五年培养的12名博士生中,3人获青年科学基金,其指导的《眼眶影像人工智能诊断系统》项目获“挑战杯”全国金奖(2023)。
在学术辐射方面,他连续8年主办“全国眼眶病影像学诊断学习班”,编纂《眼眶手术图谱》等专著4部。2024年牵头制定《中国甲状腺相关眼病微创治疗专家共识》,推动全国20个省份标准统一。其团队与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建立的“亚太眼眶病联合研究中心”,每年完成跨国复杂会诊50余例。
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眼科诊疗技术的迭代挑战,周宗明团队正聚焦两大方向:一是开发“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平台,针对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开展CRISPR-Cas9载体递送研究,目前已在Leber先天性黑朦症动物模型中实现视力敏感度提升2个logMAR单位;二是构建“眼科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与血流动力学模拟,wAMD患者抗VEGF治疗的个体化响应曲线。
在医疗可及性提升方面,他提出“5G远程手术带教”计划。利用混合现实(MR)眼镜与触觉反馈设备,使偏远地区医生可实时观摩复杂眼眶手术,计划三年内覆盖100家县级医院。这一举措将长征医院的技术红利转化为全民眼健康保障网的关键支点。
(总结融入末段自然呈现)
从眼眶肿瘤的精准手术到wAMD的创新药物临床实践,周宗明始终以解决致盲性眼病为核心目标。他推动长征医院眼科从传统优势专科发展为医教研产融合的标杆,其团队在手术器械原研(如智能显微镊系统专利ZL202310.9)、诊疗标准制定、基层医师培训等维度形成闭环生态。未来,随着基因治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整合,中国眼科有望在周宗明等学者的引领下,书写“光明中国”战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