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创立于1979年,历经殷长青、吴丹巍、王一心三任学科带头人建设,现由徐庆主任领衔的团队开展中医特色眼病诊疗。该科室拥有8名专业成员(含3名主任医师),在近半个世纪的实践中,将传统针灸技术与现代眼科医学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针对近视防治的标准化针灸临床应用体系。尤其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岳阳医院以“整体调节、标本兼治”为核心,整合针刺、耳穴压豆、艾灸等非药物疗法,成为华东地区中医眼科诊疗的标杆之一。
中医病因病机解析
本虚标实的核心病机
中医将近视归为“能近怯远症”,岳阳医院临床实践指出其病机主要责于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调。《目经大成》载:“禀受近觑”,强调先天禀赋不足是近视发生的基础;而现活导致的“久视伤睛”(《诸病源候论》)、“饮食不节”(《黄帝内经》)则成为后天重要诱因。具体表现为:心阳不足则推动无力,目络气血滞涩;肝血亏虚则目失濡养;脾虚气弱则精微不升;肾精亏耗则神光衰微。这种多脏腑失衡终导致眼轴异常增长。
阴阳失衡的现代适应性解读
针对当代儿童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激增的特点,岳阳医院提出“体用失衡”理论:眼球为“体”属阴,视功能为“用”属阳。常态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儿童生理状态,在过度用眼后逆转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表现为视功能减退与眼轴增长。这一理论为针灸干预提供了病机学依据。
针灸核心技术体系
多模态针刺技术组合
岳阳医院以“远近配穴”为原则,形成三类特色方案:
针灸参数的科学化规范
团队引入杨华元教授开发的“针灸刺激参数测量系统”,实现三大精准控制:
1. 力度量化:电针强度限定<5mA,避免强刺激造成眼周组织损伤;
2. 时效优化:头面部穴位留针≤30分钟,四肢穴留针45分钟,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3. 频率适配:针对假性近视采用高频刺激(100-120次/分),真性近视选用低频(60次/分)以促进组织修复。
临床疗效与整合策略
循证医学验证的综合疗效
岳阳医院牵头制定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医适宜技术临床实践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25)显示:针灸对假性近视总有效率达94.2(其中视力恢复至1.0以上者占21.6),对真性近视可控制年度进展≤0.5D的患者比例提升3.2倍。尤其在以下三类人群效果显著:
机制研究的创新发现
岳阳医院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团队,通过fMRI技术发现:针刺风池穴可激活视皮层及上丘脑神经通路,促进多巴胺释放,从而抑制眼轴增长——这与公认的视网膜多巴胺调控理论高度吻合。动物实验证实电针能下调巩膜成纤维细胞中MMP-2表达,延缓后极部胶原降解。
亟待突破的三大方向
尽管成效显著,以下领域仍需深入探索:
1. 个体化穴位组合优化:基于遗传表型(如PAX6基因多态性)匹配特异性穴位,目前正开展SNP分型与针刺响应的队列研究;
2. 器械智能化升级:研发眼周穴位专用刺激仪,集成压力传感与光疗模块(参考氦氖激光照射技术),提升治疗便捷性;
3. 远期效果巩固策略:针对针灸停止后1-2年的视力回退现象,探索“节气巩固疗法”与膳食干预(如限糖饮食)的协同作用机制。
总结与展望:岳阳医院针灸防治近视的实践,体现了“古籍理论奠基-现代技术赋能-循证标准引领”的完整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以经络调节为纲,通过多靶点刺激恢复目系“体用平衡”,为规避药物副作用及手术风险提供了中医解决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探索针灸与基因调控、光生物调节等前沿领域的交叉点,推动制定化中医近视防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