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45岁高度近视患者几乎被右眼骤然降临的黑暗吞噬时,十堰市人民医院眼科团队用两次精密手术缝合了他的视网膜裂孔,让矫正视力奇迹般恢复到0.5。而在另一间诊室里,左眼1900度近视、二十余年看不清亲人面容的魏某,通过一枚植入眼内的ICL晶体,终于看清了妻子眼角的笑纹。这些光明的故事,正是十堰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用技术重塑视觉的日常——在这里,近视不仅是度数的矫正,更是生活质量的再造。
前沿技术应用
十堰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构建了完整的近视矫正技术体系,覆盖从基础激光手术到复杂眼内植入的全场景需求。在角膜激光领域,中心已成熟开展全飞秒SMILE手术,该技术通过仅2-4毫米的微创切口取出激光成型的角膜基质透镜,避免传统LASIK手术制作角膜瓣的风险,显著降低干眼症发生率和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尤其适合运动员、军人等易受外伤群体。
针对超高度近视及角膜薄患者,中心自2015年起引入ICL(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成功帮助左眼1900度患者脱镜。这项“加法型”矫正通过在虹膜与自然晶状体间植入Collamer材料晶体,实现50-1800度近视及600度散光矫正。近年升级的中央孔型ICL(Hole ICL)进一步优化房水循环,使术后白内障发生率趋近于零,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达到1.2视力。
专家团队
技术优势的背后是以余锦强、柯峰、凌佼佼等为核心的专业团队支撑。学科带头人余锦强主任在全国爱眼日活动中深入解读白内障与近视手术关联性,强调全身疾病对手术预后的影响,体现多维度诊疗思维。柯峰主任则凭借视网膜脱离领域的精深造诣,为高度近视患者成功实施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攻克巨大视网膜裂孔难题。
团队持续开展技术精进,通过参与蔡司全飞秒手术10周年学术论坛等高端学术对话,保持技术前沿性。凌佼佼、陆璐等青年骨干在电台直播中详解手术适应症,强调“角膜厚度不足、活动性炎症、重度干眼”等关键禁忌,展现严谨的医疗态度。这种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建设,确保了技术传承与创新活力。
个性化方案
“无术式,唯有适合的方案”是该中心的核心理念。门诊采用三级评估体系:基础检查(角膜地形图、内皮计数、眼轴测量)排除禁忌;视觉质量分析仪量化高阶像差,切削方案;全身状况评估(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规避并发症。例如针对公安岗位考生,团队优选恢复迅速的ICL方案助其通过体能测试。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制定专属策略。为青少年提供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的防控套餐,延缓近视进展;为老视初现者设计“单眼视”方案,保留部分近视度数满足近距离用眼。这种个体化设计使术后满意度达98以上,即便对初始效果不满意的患者,亦可通过更换ICL晶体度数二次调整。
全流程健康管理
从术前筛查到终身随访,中心构建了闭环式眼健康管理体系。在全国爱眼日期间,团队走进6所学校为11000余名学生筛查视力,汪尚晏副主任技师通过“科学防控近视”讲座强调“预防比控制更重要”,将干预关口前移。对术后患者则建立电子档案,通过全球免费复查系统追踪硅油填充患者3个月后的视网膜复位状态,及ICL术后7年以上的屈光稳定性。
创新科普模式提升公众认知。2024年爱眼日期间,团队通过十堰广播电视台直播、微信视频号专场、FM92.0《健康向上》节目等全媒体矩阵,由杨芳主任解读“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的近视防控黄金准则,凌佼佼医生拆解手术谣言,单场直播互动超200人次。线下病区示教室内,王崇入护士长用3D模型演示手术流程,消除患者术前焦虑,人文关怀渗透每个细节。
社会责任践行
作为鄂西北眼科诊疗中心,该院始终将公益属性置于。连续多年承办全国爱眼日系列活动,深入郧西等偏远地区义诊,为经济困难患者提供慈善基金补助。在“关注普遍眼健康”主题下,团队将高度近视并发症筛查纳入重点,推动“年检一次眼底”理念普及,预防视网膜脱离致盲。
中心正积极申报区域性近视防控基地,与本地学校共建视力档案数据库。未来计划联合蔡司等企业引入人工智能眼底诊断系统,提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效率;探索老视矫正型ICL(EVO Viva)等新技术,应对人口老龄化视觉需求。正如余锦强主任呼吁:“让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成为全民共识”——这条路,十堰人医眼科团队正以仁心与创新稳步践行。
从角膜激光到眼内镜片,从视力恢复到视觉优化,十堰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用二十年技术积淀诠释了“清晰视界”的深层内涵。当患者重见亲人笑靥的泪水划过脸庞,当学子摆脱厚镜框后挺直脊背走向考场,这些光明的瞬间印证了技术温度与人文厚度的完美交融。未来,随着可逆性ICL技术向老视矫正领域延伸,以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落地,这座汉江畔的眼科明珠将继续点亮鄂西北的“睛”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