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1.9的今天(疾控局2022年数据),近视防控已成为关系未来的公共卫生课题。宁波市眼科医院作为区域性眼科诊疗中心,其医疗团队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宁波模式”。以金霞副主任医师为代表的专家群体,凭借近20年的临床积淀,将个体化诊疗、中西医结合和科技创新融入防控体系,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青少年眼健康树立了标杆。
一、全周期防控诊疗体系
个性化干预链条
金霞医生领衔的视光团队建立了“筛查-干预-管理”全流程体系。针对不同近视阶段采取差异化策略:对早期近视儿童,以科学用眼指导和视觉训练为主,强调户外活动与读写姿势矫正;对中高度近视患者,则依托角膜塑形镜(OK镜)、RGP硬性透氧镜等光学手段延缓进展。临床数据显示,规范使用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控制近视年增长量在50度以内。
多学科协作机制
团队与中医科、斜弱视专科紧密合作,融合中西医技术优势。例如,将中医耳穴压丸、穴位按摩与西医视功能训练结合,提升调节灵敏度;对合并斜视的近视患者,协同制定手术与光学矫正方案。这一模式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段俊国教授团队提出的“1+3+N”中西医结合防控理念相呼应,体现“治未病”与精准医疗的融合。
二、特色防控技术应用
前沿光学矫正技术
作为浙东地区角膜接触镜验配,金霞医生年均完成超千例RGP及OK镜验配。其技术核心在于精准适配:通过角膜地形图、眼轴监测等数据镜片参数,并建立严格的随访机制,确保安全性。2024年爱尔眼科浙东区培训显示,此类技术需医生兼具视光学理论功底与实操经验,而宁波团队已将此纳入标准化培训课程。
药物与器械协同
针对快速进展性近视(年增长≥75度),团队采用“光学+药物”双干预策略。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0.01-0.05)被证实可有效抑制眼轴增长,联合离焦型框架眼镜后效率提升30。值得注意的是,团队严格遵循用药指征,避免家长盲目使用,并通过雾化给药技术降低药物副作用。
三、科普教育创新模式
沉浸式科普基地
2021年,宁波市眼科医院建成全市眼健康科普馆(380平方米),成为青少年近视防控教育基地。馆内设五大功能区:科普区通过光学模型解析近视成因;互动区借助VR模拟高度近视的视界;艺术区以视觉错觉画传递护眼理念;检查区提供免费屈光筛查;讲演区定期开展专家讲座。开馆至今接待学生超5万人次,问卷反馈显示护眼行为改善率达76。
数字化防控闭环
医院开发“校园-家庭-医院”数据共享系统:学生通过智能视力表自测,AI生成风险预警;家长接收个性化护眼建议;医生动态管理屈光档案。该模式与成都的“智能监测系统”理念一致,实现从被动就医到主动管理的转型。
四、科研临床双轨驱动
技术创新与转化
医院科研团队持续输出原创成果:吴国海副院长团队开发全球眼睑恶性肿瘤AI识别系统,发表于《自然》子刊《数字医学》;徐晓萍主任在青光眼视神经保护领域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奖。这些成果为近视合并其他眼病的诊疗提供技术支撑。
区域医疗协作
通过“爱尔眼科浙东医生培训基地”等平台,宁波专家承担区域人才培养重任。2024年第二届视光接诊能力培训班中,蒋红燕、鲁文娟等专家传授斜视诊断、角膜塑形等实用技术,覆盖全国20余名医师。医院参与4项全国多中心研究,推动诊疗方案标准化。
总结与展望
宁波市眼科医院青少年近视防控团队以“精准干预、科技赋能、跨界融合”为核心,构建了涵盖诊疗技术、科普教育、科研转化的立体化体系。金霞医生等专家近20年的实践印证:个性化光学矫正、低浓度阿托品规范化应用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整合,是当前防控工作的有效路径。
未来仍需突破三大方向:
其一,长效追踪机制,需扩大屈光档案覆盖率,利用AI模型实现超早期干预;
其二,技术普惠性,通过简化OK镜验配流程、降低离焦镜片成本,让农村地区儿童同等受益;
其三,病理机制深化,加强高度近视引发的黄斑病变、视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研究。
正如《2025近视防控白皮书》所强调:只有、医疗机构、学校、家庭形成“防控联盟”,方能扭转近视高发态势。宁波经验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其证明了“医防融合”模式在中国基层的可行性——这是一条需要持续耕耘的路,却也是守护下一代光明的必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