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文登街头,一位刚摘下眼镜的年轻人驻足凝望远处山峦轮廓,嘴角不自觉上扬——这份久违的清晰感,源自文登市中心医院眼科飞秒激光手术后重获的1.0视力。此刻的他未曾想到,这场耗时仅十分钟的手术,背后承载的是一支深耕近视矫治领域三十余载的医疗团队,以及半部威海地区近视治疗技术的演进史。
精尖设备:奠定安全基石
在近视手术领域,设备的精准度直接决定视觉质量的天花板。文登市中心医院眼科依托美国进口飞秒激光治疗系统,将角膜瓣制作精度提升至微米级。与传统机械板层刀相比,飞秒激光可个性化设定角膜瓣厚度及直径,使手术适用人群扩大至角膜偏薄的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显著优化。
为确保手术方案设计的科学性,该科室构建了多维评估体系:德国眼前节测量系统实现角膜生物力学特性量化分析;波前像差仪捕捉1070个角膜数据点,精准定位高阶像差;而瑞士光学生物测量仪则以0.01mm级误差测算人工晶体度数。这种“数据先行”的策略,使术后裸眼视力≥1.0的患者占比达98.7(2024年院内统计),远超国内90.2的行业均值。
专家团队:构筑技术内核
科室人才梯队呈现“金字塔式”结构:顶端是宋文洲、侯成花等专家,二人分别在北京同仁医院及上海眼耳鼻喉医院完成专科进修,累计完成近视手术超万例;中坚力量由6名副高职称医师组成,其中田霞副主任在眼底并发症处理领域发表SCI论文3篇;基础层则是掌握前沿技术的青年医师团队,均通过德国蔡司手术模拟器考核认证。
这种多维专业构成使复杂病例处理游刃有余。针对超高度近视(>1000度)患者,团队创新性采用“飞秒激光+ICL晶体植入”双术式联用方案:先通过飞秒激光制作仅90μm的微切口,再植入Collamer材料晶体,术后散光控制在0.5D以内。近三年实施的217例手术中,等效球镜误差≤0.25D的精准率达99.1,相关成果获威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周期诊疗体系
术前把关:三重防线筛禁忌
“我们宁拒百例,不误一例”是科室的术前筛查信条。所有候选者需经历基础检查(视力、眼压、验光)、结构评估(角膜地形图、OCT测厚)、功能检测(泪膜破裂时间、暗瞳测量)三道关卡。2024年数据显示,21.3的咨询者因角膜形态异常、圆锥角膜倾向等问题被暂缓手术,其中38经三个月角膜强化治疗后重获手术资格。
术后干预:精准护航远期效果
针对术后干眼症这一常见并发症,科室配备强脉冲光(IPL)治疗仪,通过封闭睑缘异常血管改善泪液成分。临床数据显示:接受3次IPL治疗的患者,术后6个月泪膜破裂时间延长至12.7±1.3秒(术前为4.2±0.8秒)。而对夜间驾驶需求者,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切削方案,眩光发生率由传统手术的18.6降至5.3。
三十年技术传承
回溯至1993年,当全国仅少数省级医院开展RK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时,该院已引进威海首台准分子激光设备。这种敢为人先的基因持续推动技术迭代:2005年开展LASEK术式解决薄角膜难题;2016年引入全飞秒SMILE技术;2023年更率先启用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切削,使术后角膜形态更趋生理状态。
服务理念同样延续历史精髓。作为曾获《》赞誉的“庄户人医院”(1965年),科室保留惠民传统:为农村患者提供免费术后复查巴士;针对特殊职业需求(消防员、运动员)开发抗冲击力增强术式;学生暑期手术专享3000元助学补贴,近五年累计惠及超1200个家庭。
未来视界新坐标
面对近视防控新挑战,科室正构建“-干预-矫治”闭环体系:依托欧堡超广角眼底仪开展青少年近视风险基因筛查;与山东眼科研究所合作研发角膜交联新材料;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的术后视觉质量模型,该项目已入组病例1700余例,准确率达89.7。
“近视手术的目标不仅是摘镜,”科主任田霞在2024华东眼科学术会议上强调,“未来我们将聚焦功能性视觉提升,让患者不仅看得清,更要看得舒适、持久、真实。” 这恰是文登市中心医院眼科从复明手术迈向视觉质量革命的宣言。
技术·人文·创新三维度协同演进
从机械刀到飞秒激光,从视力矫正到视觉质量优化,文登市中心医院眼科的三十年近视矫治之路,是精密设备迭代、人才梯队建设与人文关怀融合的典范。当OCT血管成像技术捕捉到术后患者眼底毛细血管的完美重建,当八旬祖母通过三焦点晶体植入重拾穿针引线的喜悦——这些瞬间印证着:真正的技术突破,终将回归于对生命质量的守护。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与生物工程角膜的进展,或许人类将迎来近视根治的新纪元,而这座黄海之滨的眼科堡垒,正为这一天的到来积蓄着光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