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儿童近视防控不仅是医疗议题,更是一项由、医院、学校共同推进的民生工程。2018年,温州率先启动"明眸皓齿"工程,成为全国近视防控先行示范区。依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专业引领(复旦版医院专科榜全国第五),结合主导的校园视觉环境改造与数字化管理,温州中小学生近视率实现从54.5(2018年)到49.88(2022年)的显著下降。这座城市正以科学化、系统化的医疗资源网络,为儿童视觉健康构筑坚实防线。
一、专业机构:多层次诊疗体系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是区域近视防控的核心力量。其斜视弱视专科由张芳、叶良等专家领衔,开展个性化屈光矫正、复杂斜视手术及双眼视功能训练,并首创"眼全科门诊"模式,整合预防、诊疗与康复服务。该院开发的全国学生视力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完成超百万份"一生一档"视力档案,实现筛查数据动态跟踪。
综合医院同步构建技术互补网络。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配备独立视光中心与手术室,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微切口白内障手术等;温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市中心医院则聚焦儿童屈光不正矫治与弱视训练。县级医院如瑞安市人民医院作为浙南区域专病中心,联合上海、广州专家资源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形成"首诊在社区、复杂转诊专科"的分级体系。
二、综合防控:温州模式的创新实践
温州市投入3.33亿元改造校园视觉环境,完成2.78万间教室灯光标准化、配置46.1万套可调节课桌椅及护眼交互设备。课程设计上,将眼健康知识融入体育、科学等学科,并通过"国球护眼球"等视觉追踪运动项目促进眼球协调性训练。
医教协同机制贯穿防控全链条。医院联合教育部门开展"百场宣讲进校园""百名博士下基层"活动,建立"科普馆+高校联盟"科普体系,在全国建设40余家眼健康科普馆,吸引71所高校参与。同步落实"双减"政策,严控电子产品使用,保障每日30分钟体育大课间,从行为干预层面降低近视诱因。
三、诊疗技术:前沿干预手段
在光学干预领域,温州医疗机构广泛应用四类主流技术:
药物研发与营养干预取得突破。周翔天、瞿佳团队发现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鱼油主要成分)可缓解脉络膜血流不足导致的巩膜缺氧,动物实验证实其抑制眼轴延长的作用。该成分已被联合国列为儿童必需营养素,未来或成安全防控新选择。针对难治性近视,薛安全等专家探索巩膜收缩手术,适用于眼轴增长过快、非手术手段无效或伴黄斑病变的高度近视患儿。
四、专家资源:专业化人才梯队
高层次临床团队覆盖全诊疗场景。斜视弱视领域,张芳、余焕云等专家擅长复杂斜视手术与术后视功能重建;屈光矫治方向,胡亮、王勤美领衔的屈光手术中心提供全飞秒、ICL晶体植入等成人近视方案,同时开展儿童近视防控。赵云娥团队在白内障联合功能性人工晶体植入、陈洁在低视力康复领域的经验,为合并其他眼病的近视患儿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教育科研双轨驱动人才培养。温州医科大学首创眼视光医学专业,累计培养5000余名专业人才,推动全国33所高校设立同类专业。依托"中国眼谷"平台,集聚百家高精尖企业,加速近视防控器械与药物研发转化。
五、未来方向:精准化与基因探索
研究提示需警惕三类特殊近视群体:近视进展过快(年均超150度)、多种防控手段无效或幼年即超600度的高度近视患儿,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温州团队正加强基因筛查与靶向干预研究,推动近视分型诊疗。
数字化赋能个体防控。未来将深化"视力健康信息平台"功能,通过AI分析档案数据近视风险,干预方案。同步扩大ω-3脂肪酸临床试验规模,验证其长期安全性,并探索抗缺氧药物对巩膜微循环的修复潜力。
温州模式证明,儿童近视防控需医疗技术、政策支持与公共教育"三轨并行"。专业机构提供OK镜、离焦眼镜等有效工具,主导的灯光改造与体育干预降低环境风险,而基因研究、ω-3脂肪酸等新发现,预示着精准防控的未来。建议家长定期通过"一生一档"系统追踪孩子视力数据,对进展异常者及时进行基因筛查;医疗体系需进一步下沉技术资源,让县级医院承担基础防控,形成"筛查-转诊-治疗"闭环网络——唯有如此,才能守住每一名孩子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