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觉健康日益受到全民关注的今天,乐清市人民医院眼科作为区域近视防控的核心力量,将专业检查技术与人性化服务深度融合。依托先进的拓普康自动眼压计、综合验光仪等设备,该科室构建了标准化近视筛查路径,为各年龄段人群提供精准视力评估。从学龄儿童视力建档到中青年高度近视并发症监测,再到老年人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个性化诊疗,乐清市人民医院正以科学化流程守护着百万乐清人的清晰“视界”。
标准化检查流程体系
乐清市人民医院的近视检查遵循严谨的阶梯式流程。初诊环节通过深度问诊建立个人视觉档案,医生系统采集患者职业性质、用眼习惯、家族遗传史等关键信息。曾有教师因长期批改作业出现视物模糊,经问诊发现其每日屏幕使用超10小时,这为后续针对性检查提供了方向。基础筛查阶段采用标准视力表进行裸眼远/近视力检测,结合全自动电脑验光获取屈光参数。值得注意的是,该院特别强调“旧镜诊断”环节——通过分析患者原有眼镜的磨损状况、适配度数及佩戴年限,辅助判断近视进展趋势。
精准诊断层面,科室采用三级验光机制:在电脑验光初筛后,经验光师通过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精细调整球镜、柱镜及散光轴位;终通过试戴架模拟实际用眼场景验证舒适度。这种“设备+人工+场景验证”的模式,有效避免了单纯依赖自动验光导致度数偏高的问题。针对高度近视或视力骤降患者,还会启动眼压测量(排除青光眼)、角膜地形图(筛查圆锥角膜)及眼底照相(监测视网膜病变)的深度检查组合。
医疗团队与设备特色
科室带头人林舟桥主任作为温州医学会眼科分会骨干,带领由3名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其中4人拥有硕士学历。团队定期赴上海五官科医院、广州中山眼科中心进修,将前沿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科室创新推出“视力发育跟踪系统”,对筛查出的近视儿童建立动态数据库,每季度监测眼轴变化,仅2024年上半年就成功干预32例近视快速进展病例。
技术设备配置体现精准医疗理念。2019年引进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可分层解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早期发现高度近视继发的黄斑裂孔。该设备配合视网膜造影系统,使糖尿病近视患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提升40。针对特殊人群需求,科室开展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服务,由主治医师主导的“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验配”项目,使患者夜间佩戴日间裸眼视力达标率达92,远超省级标准。
整合型预防保健体系
基于“十四五”眼健康规划要求,医院将防控关口前移。在校园协作方面,与市教育局共建“明眸工程”,医护团队定期进驻校园开展屈光筛查。2024年春季学期覆盖47所中小学,为3.2万名学生建立电子视力档案,筛查出的高危学生直接转诊至医院绿色通道。社区服务中创新“移动验光车”模式,搭载便携式眼底相机深入乡镇,解决老年群体出行难题。曾于虹桥镇筛查中发现多例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通过及时手术避免视力损伤。
健康宣教贯穿全程。诊室配备动态演示模型,直观展示近视成因;定期举办“近视防控家长课堂”,由视光师传授眼球训练方法。特别开发的青少年用眼行为监测小程序,通过记录阅读距离、户外活动时长生成周报,使家长干预效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一年内近视增长率降低21,印证了“预防优于矫正”的理念。
多级医疗合作网络
作为温医大眼视光医联体成员,医院借力5G技术打破地域壁垒。通过接入“眼科云医院”平台,疑难患者可在线预约温医大专家会诊。2024年3月,一名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青少年,经平台连线瞿佳教授团队制定抗VEGF治疗方案,避免视力恶化。同时向下辐射乡镇卫生院,为医共体单位提供远程读片服务。柳市分院曾上传异常眼底照片,总院10分钟内反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指导紧急转诊。
科研转化助推临床升级。科室承担《青少年近视度与眼轴长度及角膜屈光力测定分析》等市级课题,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临床决策。2023年发布的《乐清地区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白皮书》,揭示本地儿童近视年均增长-1.25D的规律,为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依据。作为市残联“复明工程”定点单位,近三年为低保户实施逾600例免费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践行医疗公平。
面对浙南地区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近视率,乐清市人民医院将持续升级“筛-防-治”闭环体系。下一步将引进人工智能眼底诊断系统,强化病理性近视预警能力;扩大与温医大眼视光医院的基因合作项目,探索近视易感基因定位在精准干预中的应用。正如眼健康规划所倡导的,唯有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方能实现“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持续提升”的核心目标——这不仅是乐清市人民医院的使命,更是全民视觉健康未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