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一位近视患者躺在手术台上,飞秒激光设备发出轻微的运转声。几分钟后,当医生轻声说“手术完成”,患者眼前模糊多年的世界逐渐清晰——这一幕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上海眼防所”)的屈光手术中心每日上演。作为沪上眼科诊疗的标杆机构,上海眼防所汇聚了一批飞秒手术专家,他们将精密技术与人文关怀熔铸于每一台手术,为近视患者开启无镜新“视”界。
核心专家与专业方向
李珊珊医生是上海眼防所飞秒手术领域的核心力量。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她,深耕疑难弱视、斜视及屈光不正的综合诊疗,尤其擅长飞秒激光与准分子激光手术。她的学术影响力延伸至中华眼科学会上海分会屈光手术学组,参与制定行业技术规范,推动屈光手术标准化进程。临床中,她注重个性化方案设计,针对角膜条件特殊或合并视功能异常的患者,常采用“激光手术+视觉训练”的联合疗法,显著提升术后视觉质量。
赵立全医生则以多技术协同应用见长。他精通全飞秒SMILE、半飞秒LASIK及ICL晶体植入术,覆盖从轻度散光到超高度近视的全谱系矫治需求。面对高度近视患者,他创新性提出“角膜-晶体联合评估体系”,即通过角膜厚度与眼底健康度的双重筛查,为患者匹配优术式。例如,角膜偏薄者优先选择ICL,而角膜规则者则推荐损伤更小的全飞秒,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治疗。
硬件平台与术式革新
上海眼防所拥有80年历史积淀,院内11幢欧式建筑群集成了现代化眼科诊疗生态。屈光手术中心配备蔡司VisuMax全飞秒激光SMILE 3.0系统,该设备以“微创无瓣”技术重构屈光手术标准——仅通过2毫米切口取出角膜基质透镜,避免传统手术制瓣风险,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提升30。
技术的突破更体现在复杂病例的解决方案上。针对超高度近视(>1000度)或角膜临界值患者,中心创新开发“跨术式协同路径”:先以ICL植入降低度数,待角膜条件达标后再行全飞秒精细化修正。2024年临床数据显示,该方案使原本不适合激光手术的患者中72重获清晰视力。
严谨适应症与质控体系
并非所有近视者都适合飞秒手术。上海眼防所建立三维筛查标准:度数层面要求近视50~1000度、散光≤500度且两年内年增幅≤50度;角膜条件需术前厚度>480μm、术后基质层保留>280μm;同时排除圆锥角膜、严重干眼及活动性眼病患者。
为确保手术安全,中心构建全流程质控链。术前依托Pentacam角膜地形图、OCT血流成像等多模态评估,术中采用机器人辅助激光定位系统(如蔡司VISUMAX 800)将操作误差控制在±5微米内,术后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实现远程复查,患者离院后仍可实时反馈异常症状。
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
在高度近视防控领域,邹海东教授团队联合上海眼防所发布的RLRL(重复低强度红光)疗法引发关注。临床研究证实,该疗法能使高度近视儿童眼轴缩短0.06mm,近视进展减缓86,为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全新工具。
人工智能技术亦深度融入诊疗场景。何鲜桂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监测系统已投入应用:户外活动手环实时追踪用眼行为,全自动眼轴仪实现大规模筛查,近视模型可评估10年内近视进展风险。2024年数据显示,这些技术使上海儿童近视筛查覆盖率提升至93,高危人群干预时效提前1.2年。
沪上飞秒名医生态圈
除上海眼防所专家外,沪上其他名医亦形成技术互补。廉井财(上海新视界眼科)以5万例手术经验成为复杂屈光不正治疗;翟爱琴(和平眼科)擅长个性化手术设计;蔡劲锋(浦东爱尔眼科)作为国内飞秒手术专家,主导EVO-ICL论坛推动技术标准化。
爱尔眼科建立的“疑难眼病远程会诊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通过5G网络连接全球专家,为飞秒术后并发症患者提供跨国诊疗方案。2025年该平台已处理37例疑难案例,100。
精准屈光手术的未来之路
上海眼防所飞秒医生团队以学术创新为引擎、以患者视觉质量为核心,在精准化与微创化领域持续突破。随着RLRL疗法、机器人全飞秒等新技术进入临床(如蔡司VISUMAX 800),近视治疗正从“矫正视力”迈向“重塑视功能”的新阶段。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基因筛查术后反应、生物工程角膜应用等方向,让更多患者享受“无缝衔接”的清晰视界。
> 清晰视界的每一帧,皆由科技与仁心共绘
> 上海眼防所的飞秒专家们既握紧激光刀柄,也捧起患者的希冀
> 在2毫米的微观世界里
> 他们以光的精度
> 重新定义世界的清晰与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