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静安区的一间明亮诊室里,13岁的少年小明摘下视力检测仪,兴奋地望向身旁的母亲——经过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的中医推拿综合治疗后,他的裸眼视力从0.3提升至0.8,眼前模糊的世界重新清晰起来。小明的故事并非孤例。随着近视低龄化、重度化趋势加剧,上海正探索以中医推拿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控路径,从三甲医院到社区中心,一张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视力守护网”悄然铺开。
中医推拿防控近视的科学依据
中医将近视归因于“精血亏虚、心阳不足”,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副院长刘登用生动的比喻解释:“如同干枯的花朵,不能只治花朵,枝干和根部都需滋养。” 推拿疗法正是基于整体调理理念,通过刺激眼周及全身穴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改善眼部功能。
现代研究揭示了推拿的作用机制:手法刺激可缓解睫状肌痉挛,调节晶状体屈光力。2022年一项覆盖200多名近视患者的研究显示,“亢氏推拿疗法”结合穴位灸贴,使46.21的受试者避免出现近视,42.59的患者近视进展显著延缓。台州市中医院对64例假性近视青少年的对照实验证实,推拿结合远道取穴针刺的总有效率高达92.2,显著高于单纯推拿组的82.8,且避免了直接针刺眼周穴位的恐惧感。
上海核心治疗机构与特色疗法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作为“亢氏疗法”的实践基地,整合了五大非侵入性技术:推拿点穴疏通眼部经络,专利中药敷贴透皮给药,核桃灸温通眶周气血,耳穴压丸调节脏腑功能,以及中药涂擦增强局部吸收。该院配置了AI眼底相机、OCT等先进设备,每周邀请华山医院眼科专家联合坐诊,形成“中医干预-西医评估”闭环。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社区化服务网络。“亢小六”团队已在全市12个区域设立联盟单位,包括市北医院、杨浦长白社区、徐汇枫林社区等。2025年暑期启动的“亮瞳行动”为6-12岁儿童提供公益服务:免费3次全套眼科检查,配合30分钟/日的中医推拿治疗。首月20个名额开放当日即报满,折射出家长对绿色疗法的迫切需求。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防控方案
单一疗法难以应对近视的多因素成因。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创新构建四级防控体系:一级预防通过“全要素护眼社团课”培养用眼习惯,万航渡路小学试点后视力不良率下降6;二级干预针对假性近视推拿调理;三级治疗对真性近视采用推拿联合离焦镜片;四级管理对高度近视者定期监测并发症。
专家同时呼吁理性看待推拿效果。北京同仁医院唐萍指出:“按摩仅能缓解睫状肌紧张,若忽略用眼环境改变,近视仍会进展。” 上海市人民医院朱鸿补充,机构若宣传“降低度数”“视力康复”涉嫌误导,验光需以散瞳后屈光度为准,“眯眼看清不等于近视治愈”。实证表明,推拿联合户外活动3个月后,近视控制率超70,且随访6个月仍保持效果。
推广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推拿疗法取得成效,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区域服务能力不均衡,郊区患儿就医不便;二是家长认知存在两极分化——要么过度依赖推拿拒绝配镜,要么完全质疑中医疗效。2025年调研显示,参与推拿疗程的家长护眼知识知晓率提升28.57,但全市覆盖率不足15。
标准化是破局关键。亢泽峰团队牵头制定的《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指南》已发布,明确推拿操作规范及适应证;2023年《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进一步细化分级干预流程,建议假性近视推拿,真性近视需联合光学矫正。未来需扩大长期随访研究: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正跟踪38.5的视力稳定患儿,分析远期效应;中国中医科学院启动多中心试验,探索推拿频率与近视控制率的量效关系。
黄浦江畔的这场“视力保卫战”,正将传统推拿技法转化为可复制的健康方案。中医推拿的价值不仅在于缓解睫状肌紧张,更在于其“治未病”的预防理念——通过早期干预阻断假性近视转化,通过全身调理减少高度近视并发症。家长需理性看待:它既非“摘镜神器”,也非辅助配角,而是综合防控体系的重要支柱。当孩子指尖揉按睛明穴,耳垂粘贴王不留行籽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穴位,更是一种延续千年的生命智慧。未来,随着社区网点铺开、中西医协作深化,上海经验或将为全球近视防控提供独特的“东方方案”。
> 光明小贴士
> - 科学认知:真性近视不可逆,联合户外活动(每日≥2小时)及离焦镜片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