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问题,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福祉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在这场关乎民族未来的视力保卫战中,上海近视研究所依托其深厚的科研积淀与临床实践,逐渐成为中国近视防控领域不可或缺的科研核心力量。它不仅承载着破解近视发生发展机制的使命,更肩负着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效防控策略、惠及亿万民众的重任。
科研前沿阵地
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对近视基础研究的前沿探索。科研团队深入探究近视发生发展的细胞生物学与分子机制,特别是在视网膜信号调控与巩膜重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对动物模型和临床样本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多巴胺、生长因子等关键信号分子在眼球生长调控中的核心作用,为理解近视本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研究不仅局限于机制探索。研究所积极开展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与遗传学研究。通过建立覆盖不同年龄层、地域的近视人群队列,精准描绘了近视的流行趋势与危险因素图谱。利用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等手段,识别与近视易感性显著相关的遗传位点与环境交互作用,为高风险人群的早期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北京大学眼视光学研究中心谢培英教授曾指出,上海近视研究所在近视流行病学数据的系统性收集与分析方面,为全国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
临床转化桥梁
研究所的核心价值,在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临床干预手段。它承担着对各类近视防控技术的严格评估与验证工作。无论是角膜塑形镜(OK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还是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适用药浓度、疗程及副作用控制,都需要通过该所牵头或参与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CT)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在技术创新方面,研究所展现出强劲活力。积极推动新型光学干预技术(如特殊设计框架镜、离焦软镜等)的研发与本土化应用评估。探索行为干预新模式,如整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个性化用眼行为监测与反馈系统,以及基于学校场景的综合干预方案设计。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王宁利教授曾多次肯定上海在近视防控器械临床试验规范化方面的引领作用,指出其对提升全国近视防控产品的临床研究水平和质量意义重大。
公共卫生推手
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研究所深度参与和地方层面的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其严谨的科研成果是诸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中具体目标设定(如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及干预措施推荐(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的重要科学依据。
研究所同样是科学知识的强力传播者。面向公众,通过科普讲座、媒体合作、线上平台,持续传递科学护眼知识,提升全民视力健康素养。面向专业群体(眼科医生、视光师、校医、教师),则组织专业培训与指南巡讲,推广标准化筛查流程和规范化干预方案。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高玮强调,上海近视研究所的公共卫生团队在推动近视防控知识进校园、进社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合作平台
近视是全球性挑战,研究所积极搭建学术交流舞台。定期主办或承办近视研究学术会议,邀请全球学者分享新研究成果和理念。研究人员在眼科与视觉科学期刊(如IOVS、JOVR)上高频发表论文,深度参与多中心研究项目,确保其研究与前沿同步。
在全球协作网络构建方面,研究所与多国知名近视研究机构(如澳大利亚Brien Holden视觉研究所、新加坡眼科研究所等)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申请合作项目、学者互访、数据共享等方式,整合全球资源,协同攻克近视难题,提升了中国在近视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正如近视研究所(IMI)白皮书中所收录的多项来自上海的重要研究贡献,彰显了其在全球近视科研版图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近视研究的核心引擎之一,上海近视研究所在基础机制探索、临床转化应用、公共政策支撑及合作交流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卓越实力。其深耕近视成因与防控策略,不仅贡献了关键科学认知,更显著推动了有效干预手段的落地与普及,对缓解我国乃至全球严峻的近视流行态势意义深远。
未来,研究所应进一步聚焦儿童近视超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挖掘、高度近视并发症机制与干预研究等关键领域;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近视风险、个性化干预中的应用;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如脑科学、光生物学),探索近视防控新靶点。唯有持续创新与协同努力,方能为亿万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光明未来构筑更坚实的科学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