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亦庄同仁医院眼科中心,近视手术不仅是技术的呈现,更是个体化医疗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作为全国眼科诊疗的标杆,亦庄院区凭借专家团队(副高及以上占比超70)、第七代全飞秒激光设备(精度达0.01mm级)及3D数字化手术导航系统,将手术安全性与视觉质量提升至新高度。2025年“爱眼日”期间,该院通过大型义诊与人工智能筛查展示的眼科前沿技术,进一步印证了其在近视矫正领域的引领地位。
技术优势:精准与的融合
设备革新推动手术升级。亦庄院区2025年引入的第七代全飞秒激光设备支持个性化角膜切削,可针对患者角膜形态方案,显著降低高阶像差风险;同步配备的3D数字化白内障手术导航系统(适用于合并白内障的近视患者),将操作精度提升至微米级,术后恢复周期缩短30。相较传统术式,新技术在矫正千度以内近视时,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提升约40,大幅降低圆锥角膜风险。
诊疗流程优化体验。院区采用“检查—验光—手术室同层布局”模式,减少患者跨楼层奔波。针对异地患者,线上问诊平台支持术前资料预审,到院后可直接进入检查环节,平均节省2小时滞留时间。每日早7:00京医通APP开放当日号源,为急需手术者提供“抢号窗口”。
安全保障:严控风险的体系化方案
分层评估排除禁忌症。术前需通过20余项检查,包括角膜地形图、内皮细胞计数、眼轴测量等,重点排除圆锥角膜、活动性眼病及全身免疫性疾病。尤其针对干眼症患者,接英教授团队研发的筛查量表可在线上问诊中完成初筛,避免术后干眼加剧。数据显示,严格的术前评估使亦庄院区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1。
动态跟踪降低长期风险。术后管理采用“本地+云端”模式:患者术后1天、1周、1月需到院复查,异地患者可通过“同仁互联网医院”上传当地检查报告,由主刀医生远程调整用药。研究证实,该模式使术后3年视力回退率控制在5以内,显著优于行业平均值。
术式选择:个性化方案的精准匹配
角膜激光术:中低度近视
眼内镜植入:高度近视的更优解
ICL晶体植入术适用于超高度近视(>1000度)或角膜条件不足者。张丰菊教授强调,该术式不切削角膜,视觉质量更优,但需术前评估前房深度及房角结构,防止继发性青光眼。
科研支撑:从临床到防控的闭环
基础研究转化临床实践。王宁利团队基于安阳儿童近视队列(5000人10年随访),提出“学龄前远视储备”概念,推动近视防控关口前移。其研发的5度进阶个性化镜片,较传统25度镜片减少过矫风险30,为暂未手术者提供过渡方案。
药物干预延缓近视进展。针对未成年人群,0.01阿托品滴眼液被证实可延缓近视进展34.2(1年内度数增长减少0.26D),且耐受性良好。该成果已被纳入同仁《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南》,成为手术外的补充策略。
未来方向:智能化与普惠化并进
AI赋能全程诊疗。2024年发布的眼科大模型“伏羲慧眼”,可基于眼底照片青光眼风险,并生成个性化用眼建议。该技术已应用于亦庄院区在线问诊平台,未来将覆盖术前筛查—术中导航—术后跟踪全流程。
基层医疗能力提升。作为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单位,同仁牵头推广59项基层适宜技术,如便携式验光设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系统等。计划至2030年,实现80县级医院具备复杂近视术后并发症处理能力。
以技术创新守护“清晰视界”
同仁亦庄眼科中心的近视手术体系,体现了“精准评估—个体化术式—终身眼健康管理”的现代医疗理念。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如第七代飞秒设备),更在于构建覆盖全周期的眼健康生态——从儿童远视储备保护到高度近视手术矫正,再到老年视觉质量维持。未来,随着AI辅助诊疗的深化及基层网络完善,“同仁模式”或将重塑中国近视防控路径,让更多人以更小的风险、更低的成本,拥抱无镜的自由。
> 专家箴言:魏文斌副院长提醒:“手术矫正的是现有度数,而非根治近视。术后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近距离用眼间歇放松,才是维持视力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