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49.31(高于防控目标)的严峻形势下,四川省人民医院立足眼科医学前沿,依托杨正林院士团队领衔的科研实力,构建了“早筛-干预-追踪-赋能”四位一体的近视防控体系。通过主导西部近视防控与视觉健康论坛、推动三级眼健康网络建设、创新中西医协同干预模式,该院正引领区域近视防控从被动矫正转向主动健康管理。下文将从科学防控体系、中西医协同、技术赋能及群体干预四大维度,深度解析其创新实践。
科学防控体系的构建
多级协作网络筑牢根基。四川省人民医院牵头建立省、市、县三级眼健康技术指导体系,填补基层筛查能力缺口。2025年,该院联合四川省医学会等机构举办“西部近视防控论坛”,汇集全球20余国专家,发布210余场专题报告,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杨正林院士强调:“构建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是破解近视高发难题的核心”。
全周期管理路径落地。院内设立近视防控专科门诊,推出“儿童近视前期管理规范”,建立从新生儿至青少年的13次眼健康档案跟踪机制。针对近视前期儿童,刘陇黔教授团队提出“户外光照强化+视功能训练”干预方案,通过调节滞后量等指标动态监测,延缓近视发生率超30。
中西医协同的创新实践
技术融合突破防控瓶颈。面对传统光学矫正的局限性,该院整合中医“治未病”理念与西医精准医疗技术。2025年6月,段俊国团队发布“1+3+N”中西医结合方案:以智能监测系统动态追踪视力变化,辅以“养眼萌牛奶”(调肝理脾健肾)、靶向光子助阳仪(光疗调节微循环)、地巴唑滴眼液雾化(缓解视疲劳)三重干预。临床试验显示,该方案显著抑制眼轴增长,有效率提升至68.5。
适宜技术普惠基层。在翠屏区等基层地区推广耳穴压丸、眼周穴位按摩等中医技术,结合标准化视力筛查进校园项目。2025年4月,宜宾第三人民医院联合区疾控中心培训115名校医,将教室光源优化、远像屏等环境干预纳入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从源头降低用眼负荷。
技术赋能精准干预
个性化矫正方案革新。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该院确立光学干预与药物干预的双轨策略:
人工智能驱动早筛早诊。开发AI风险预警模型,通过分析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参数,近视进展风险。在成都多所学校部署“智能视力表”,学生扫码自测后生成动态曲线,系统自动推送分级转诊建议。
群体干预与社会共治
政策与科普双轮驱动。作为《四川省“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核心起草单位,该院推动“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纳入考核,并建立近视防控科普资源库。针对“戴镜加重近视”等误区,联合疾控部门发布科普指南,强调“眼球变形是近视加深结果,与戴镜无关”,引导家长科学选择OK镜或离焦软镜。
家庭-医疗协同管理闭环。创新“诊后家庭眼健康体系”,通过屈光发育档案云端共享、术后6次免费异地复查(覆盖全球爱尔网点),实现干预效果长效追踪。同步建立家长社群,由眼科医生担任健康顾问,强化居家用眼监督。
总结与展望
四川省人民医院通过三级防控网络覆盖、中西医技术融合及AI赋能精准管理,将近视防控端口从诊疗前移至预防,初步实现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增速放缓。民族地区基层眼科服务能力薄弱、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控等挑战仍存。未来需进一步攻关:
1. 基因层面突破:联合甘肃爱尔眼科开展“高度近视易感基因筛查”,探索遗传风险人群的靶向干预;
2. 穿戴设备研发:开发可实时监测用眼距离与光照强度的智能眼镜,纳入四川省科技厅“揭榜挂帅”项目;
3. 政策保障深化:推动将视觉健康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强化基层眼保健人员编制与财政投入。
正如杨正林院士所言:“近视防控需凝聚医疗、教育、家庭三方合力,以科技之光点燃视觉健康未来”。当精准医疗遇见全民行动,“清晰视界”的愿景终将在四川这片创新沃土上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