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这座制造名城,清晰视界不仅是生活品质的基石,更是无数近视患者的迫切期盼。株洲市中心医院眼科作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依托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资源优势,已成为湘东地区近视诊疗的技术高地。这里汇聚了先进的德国蔡司全飞秒激光系统、超声乳化仪等设备,构建起涵盖全飞秒激光、半飞秒激光、ICL晶体植入等全术式矫正体系,年均完成数千例近视手术。科室以“精准干预、全程管理”为核心,从青少年近视防控到成人屈光矫正,为不同年龄段患者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让科技之力重塑视觉体验。
前沿技术体系
株洲市中心医院眼科率先引入“个性化切削”理念,突破传统手术的标准化局限。其全飞秒激光手术(SMILE)采用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技术,切口仅2-4毫米,限度保留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术后24小时即可恢复视力,尤其适合运动员、军人等高风险用眼群体。而针对高度近视(>600度)或角膜薄的患者,科室开展的ICL-V4c晶体植入术无需切削角膜,通过微创植入人工晶体实现视力矫正,单眼矫正范围可达1800度,填补了激光手术的适应症空白。
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平台升级。科室配备的AMARIS准分子激光系统搭载SPT智能脉冲技术,可将角膜切削面平滑度提升至纳米级,显著减少传统表层手术可能引发的Haze(角膜雾状混浊)并发症。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MMC),抑制角膜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进一步保障长期视觉质量。2025年株洲市眼科新技术交流会上,该院展示的千频激光联合角膜交联技术,为圆锥角膜合并近视患者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青少年近视防控
面对湖南省6-12岁儿童44.9的近视率,株洲市中心医院眼科构建了“筛查-干预-追踪”三级防控网络。科室牵头株洲市中小学视力普查项目,依托AI眼底照相机及光学生物测量仪,建立动态屈光档案,精准识别近视高危儿童。对于早期近视者,推行“光学+行为+药物”综合干预:通过离焦眼镜(如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延缓眼轴增长,联合0.01阿托品滴眼液抑制调节滞后,并户外运动与用眼习惯方案。
防控成效需医校家协同。科室与教育局合作开发《株洲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手册》,推广“20-20-20”护眼法则(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2025年“近视防控追光计划”公益活动中,团队深入社区开展裂隙灯筛查,并演示“三个一”读写姿势规范(胸距桌沿一拳、眼距书本一尺、手距笔尖一寸)。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年度近视增长率平均降低37,印证了行为干预的关键价值。
临床科研融合
作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医院,科室深度融合临床与科研。王华教授团队针对术后视觉质量优化展开研究,发现SMILE术中保留适度光学区(≥6.5mm)可减少夜间眩光,该成果被纳入《中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专家共识》。在疑难病例领域,燕建军副主任医师主导的“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早期诊断模型”,通过人工智能分析OCT与视野检查数据,将误诊率降低至8.5,为高危患者赢得干预窗口。
科室积极推动技术下沉。2025年株洲市眼科质控中心工作会议上,该院发布《屈光手术标准化操作流程》,统一全市20家医疗机构术前评估标准,要求角膜地形图、像差分析、干眼检测等九项必查。同时与爱尔眼科共建“屈光手术医师培训基地”,采用VR模拟操作系统进行技能训练,缩短医生学习曲线。
全周期健康管理
近视诊疗的终点远非手术完成。科室创新“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服务链:术前引入心理评估模块,缓解患者焦虑;术中应用智能导航系统实时校准切削角度;术后依托“株洲眼科云管家”平台提供终身随访,通过AI算法预警屈光回退风险。针对术后干眼问题,团队开发分层治疗路径:轻度患者采用脉冲光联合睑板腺按摩,中重度患者实施清滴眼液治疗,有效率逾92。
患者关怀延伸至细节。门诊设立“一站式”视光中心,30分钟内完成检查、解读、方案制定;开发儿童友好型诊室,以游戏化界面引导配合检查;更联合医保局推动将角膜交联术纳入慢病报销,减轻高度近视患者经济负担。2024年患者满意度达98.7,折射出人文与科技的平衡智慧。
总结与展望
株洲市中心医院近视眼科的实践印证:近视管理需结合精准手术、早期防控与终身关怀。从全飞秒技术提升成人视觉质量,到离焦眼镜联合阿托品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再到AI随访系统保障长期疗效,多维策略正构筑区域性近视防治生态。
未来挑战仍存:如何进一步降低高度近视并发性眼底病变风险?如何提升离焦眼镜对快速进展性近视的抑制效率?科室计划联合基因检测技术筛查遗传性近视易感人群,并探索微脉冲激光调控巩膜重塑的临床应用。正如湖南省近视防控技术指导中心主任王华所言:“让每双眼睛焕发本应拥有的光彩,需医者以科技为刃,以仁心为炬,在光明之路上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