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作为中国眼科学界的“金字招牌”,在近视诊疗领域汇聚了一批兼具技术与临床经验的专家团队。这里不仅是复杂近视病例的“终点站”,更是推动近视手术技术革新与防控策略发展的平台。从高度近视的精细化矫正到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研究,同仁医院的医生们在深耕临床实践的持续引领行业标准,为患者提供兼顾安全性与前沿性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屈光专家团队
北京同仁屈光科集结了国内屈光手术领域的核心力量。熊瑛医师以高度近视眼内镜植入术(ICL/TICL)见长,尤其擅长处理角膜条件受限的高难度病例。其团队建立了系统的术前评估体系,通过精准测算前房深度与睫状沟形态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提升率达95以上,成为角膜薄、度数超千度患者的专家。
张丰菊与翟长斌两位专家则代表了激光手术的技术高峰。张丰菊在个性化角膜切削领域深耕20余年,创新性地将角膜地形图与波前像差技术融合,显著减少夜间眩光问题;翟长斌作为国内全飞秒SMILE手术量前列的术者,研发的“阶梯式角膜瓣设计法”使术后干眼症发生率降低30,尤其适合长期用眼的职业人群。值得关注的是,原同仁视光中心主任周跃华教授虽已加盟私立机构,但其在同仁期间开创的“儿童难治性屈光手术”“角膜基质透镜移植术”三大技术体系,仍持续影响着同仁的临床实践方向。
临床科研双向驱动
同仁团队的学术研究直接转化为临床指南。王宁利教授团队2020年发表于《JAMA Ophthalmology》的里程碑研究证实:0.01阿托品可使6-12岁儿童近视进展减缓34.2,眼轴增长减少22。该成果被纳入《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南》,成为药物干预的核心依据。团队进一步发现,疫情居家学习期间儿童近视增长率达56,这一警示性数据推动了教育部“户外活动一小时”强制政策的出台。
在手术技术优化方面,李婧团队通过多中心研究提出“ICL拱高模型”,结合前房OCT与UBM测量数据,将晶体尺寸选择误差控制在5以内,显著降低高眼压风险;赵鹏飞团队开发的“飞秒激光-角膜生物力学响应算法”,则实现了切削厚度的动态调整,使角膜术后稳定性提升20。
技术设备协同进化
同仁屈光手术中心配置了全球的硬件平台。其拥有的三套核心系统——德国蔡司VisuMax 3.0全飞秒平台、瑞士STAAR公司ICL V4c晶体植入系统、及德国阿玛仕1050RS准分子激光,构成了覆盖全术式的设备网络。蔡司3.0平台可完成2mm微切口透镜取出;阿玛仕1050RS则实现0.54秒/100度的高速切削,减少眼球位移带来的误差。
值得关注的是,医院创新性地搭建了数字化手术管理系统。该系统整合Pentacam角膜地形图、OCULUS眼表综合分析仪、IOLMaster700生物测量仪等10余台设备数据,自动生成“手术风险热力图”。术中通过睑裂宽度识别、角膜潮湿度监测等实时反馈模块,动态调整手术参数,使并发症预警提前至术前15分钟。
患者导向的服务革新
针对挂号难痛点,同仁推出三级预约体系:通过114平台开放70的远期号源(提前7日8:45放号);官网小程序每日7:00投放当日急诊号;自助机则保留10现场配额。更创新设置“候补挂号”通道,退号自动释放率高达92,较传统抢号模式效率提升3倍。
术后管理方面,医院开发了近视手术随访云平台。患者通过手机上传视力自测数据、裂隙灯自拍影像,AI系统可识别角膜愈合异常(如DLK征象),对高风险患者自动触发复诊提醒。数据显示,该平台使术后3月随访率从58提升至89,迟发性并发症检出时间平均提前11天。
未来发展方向
在基因层面,金子兵团队正构建病理性近视的基因编辑治疗模型。其针对MMP2、COL18A1等易感基因的CRISPR-Cas9靶向干预研究,已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取得阶段性突破,有望在未来5-10年内实现临床应用。
短期技术突破则聚焦视觉质量提升。张丰菊团队研发的“自适应光学-激光联用系统”,可同步矫正低阶像差(近视/散光)与高阶像差(球差/彗差);而熊瑛团队探索的“可调焦人工晶体”,则致力于解决近视-老视转化难题,初步临床试验显示患者40cm-1m范围视力均达0.8以上。
> 同仁眼科的启示
> 北京同仁医院近视诊疗团队的成功,源于 “临床需求驱动科研突破,技术革新反哺临床实践” 的闭环生态。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三方面发展:
> ① 建立覆盖华北地区的近视手术质量数据库,实现并发症标准化;
> ② 加强公立-私立机构的技术共享(如周跃华团队的三项创新技术),构建分级诊疗网络;
> ③ 将基因筛查纳入儿童近视预警体系,从治疗转向精准预防。唯有如此,方能巩固中国在全球近视防控领域的引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