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作为临床重点专科,在高度近视(≥600度)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长期管理领域占据国内地位。面对我国超7000万高度近视人群的严峻挑战,该中心凭借专家团队、前沿技术体系及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从风险预警到精准干预的全周期解决方案,有效遏制高度近视引发的致盲性并发症。
一、精准诊断与风险防控体系
分层诊断标准严格。浙二眼科采用标准分级:单纯性高度近视(成年后趋于稳定)与病理性高度近视(终身进展,眼轴>27mm)。后者因视网膜持续变薄,易引发不可逆眼底病变,需终身监测。中心配备超广角眼底成像、OCT血管造影等设备,可早期捕捉视网膜裂孔、黄斑劈裂等隐匿病变。数据显示,约30的病理性高度近视患者存在无症状性视网膜变性,定期筛查可降低80网脱风险。
并发症防控关口前移。针对高度近视五大并发症——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白内障及青光眼,中心建立个性化预警模型。例如,对眼轴>28mm者强制每3个月复查,结合AI辅助分析视网膜变薄区域;对已有玻璃体液化“飞蚊症”患者,提供激光封闭裂孔干预,避免网脱进展。2023年接诊的20岁大学生丽丽因忽视复查致双眼网脱的案例,印证了持续管理的必要性。
二、阶梯化治疗技术体系
角膜术式精准适配。对于1000度以内患者,全飞秒SMILE(微切口2mm,费用1.88万起)因其无角膜瓣移位风险、低干眼率成为;1200度内可选个性化半飞秒(地形图引导,费用1.5万起),显著优化夜间视力。角膜薄者适用表层切削PRK(费用9000元起),虽恢复期较长但保留更多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
晶体植入突破高度限制。1800度以上超高度近视,中心开展ICL/TICL晶体植入(费用3.02万–3.9万)。专家杜新华主任完成数万例手术,其团队通过“悬韧带张力评估”“后囊破裂预警”等技术,将严重并发症率控制在0.1以下。2025年数据显示,3100度超高度近视患者经晶体植入后视力提升30倍(0.02→0.6),印证技术安全性。
三、多学科专家团队
细分领域者协作。中心以“亚专科全覆盖”为特色:玻璃体视网膜科张丽教授主导网脱急救(年手术量超千例);屈光手术科邱培瑾(全飞秒技术标杆)、杜新华(ICL手术)分别领衔角膜与晶体矫正;韩伟教授攻关三焦点晶体植入,同步解决高度近视合并老花、白内障。专家号预约需提前1–2周,但急诊网脱手术24小时内开放绿色通道。
科研转化驱动临床升级。团队深度参与《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编纂(倪海龙主任为核心专家),将“红光控制技术”“脉络膜增厚效应”等新成果纳入诊疗路径。2024年邹海东团队研究证实,重复低强度红光疗法(RLRL)可延缓儿童高度近视进展,该方案已在中心青少年门诊试点。
四、全周期术后管理网络
结构化随访制度。术后1年内提供5次免费基础复查(1天/1周/1月/3月/6月),重点监控眼压、角膜愈合及眼底变化。针对ICL患者,终身每年需查内皮细胞计数;网脱术后者接受“视网膜稳定性评分”,指导运动禁忌(如禁止蹦极、短跑冲刺)。
个体化生活干预。中心发布《高度近视生活指南》:推荐游泳护目镜防水压冲击,防蓝光眼镜(200–300元)缓解数码疲劳;禁用深蹲搬重物(眼压骤升风险),配发“眼底自救卡”(闪光感/飞蚊剧增需4小时内就医)。药费成本约100–300元/月,含人工泪液(如海露)、抗炎滴剂等。
五、社会责任与公众教育
基层筛查网络覆盖。联动浙江省内200家社区医院开展免费近视档案建立,2024年筛查出高危患者1.2万人,其中17已接受预防性光凝治疗。中心年举办“高度近视警示周”,通过模拟眼镜体验病理性视野缺损,提升公众认知。
支付创新减轻负担。针对青少年高度近视防控,公益项目提供阿托品滴眼液75补贴(参考新加坡模式);成人手术可参与“钱江晚报8折计划”(2025年1–5月),高省5000元。爱眼基金会定向援助低收入群体,超高度近视手术资助达50。
以“防盲”为核心的综合诊疗标杆
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在高度近视领域构建了“精准诊断-阶梯治疗-终身管理”闭环体系:技术上,全飞秒与ICL手术达水准;管理上,依托白皮书指南实现慢病化追踪;人文层面,通过支付创新打破医疗壁垒。未来方向聚焦两点:一是深化RLRL红光疗法等非手术技术,降低青少年高度近视转化率;二是探索基因筛查对病理性近视的价值,实现超早期干预。对于患者,专家建议:18岁前每6个月查眼轴,术后拒绝“一劳永逸”思维,终身坚持年检——唯有医患协同,方能守住“高度”背后的“光明”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