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农村地区的近视防治资源呈现出“区域集中、分级覆盖”的特点。随着近视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日益突出,烟台市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在莱阳、莱州、龙口、芝罘等区县布局了多家专业眼科医院。例如莱阳爱尔眼科医院(金山大街66号)、莱州正大光明眼科医院(光州东街197号)等机构均位于县域核心地带,辐射周边乡镇。这些医院不仅承担基础视力筛查,还提供包括ICL植入术、角膜激光手术等高端近视矫正服务,成为农村居民获取专业眼科诊疗的重要枢纽。
地域分布特征
烟台农村地区的近视诊疗资源主要依附于县级行政区划。从空间布局看,莱阳市、莱州市、龙口市各自拥有1-2家专科医院,而芝罘区作为医疗资源富集区,集中了烟台爱尔、华厦康爱等5家机构。这种分布与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强度呈正相关,例如芝罘区作为中心城区,其南大街、只楚路等主干道周边形成了眼科医疗集群,服务范围可延伸至周边农村。
值得关注的是,龙口市出现“双院并存”现象——龙口光明眼科医院与龙口正大光明眼科医院均位于通海路19号。这种集约化布局利于技术协作与设备共享,但也反映出资源下沉的局限性:偏远乡镇居民仍需长途奔赴县城就医。为缓解此矛盾,部分医院通过“5G互联医院平台”开展远程诊断,实现医疗资源的城乡共享。
特色诊疗技术
农村眼科医疗机构的技术能力呈现梯度化发展。高端手术方面,烟台爱尔眼科引进全球先进设备,可开展1800度以内超高度近视的ICL晶体植入术,其“无痛表麻+导航引导”技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2022年该院为电台主持人实施的ICL手术直播显示,术后视力可达1.2,印证了技术可靠性。
基础服务领域,县级医院更注重普惠性治疗。例如莱州正大光明眼科医院设立十二大学科方向,依托潍坊眼科医院集团资源,实现白内障、屈光不正等常规手术与总部同质化。龙口光明眼科医院则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梯队,拥有10名主任医师和25名硕士生团队,确保基础诊疗质量。这类技术分层使农村患者可根据近视严重程度与经济条件灵活选择治疗方案。
防控体系建设
近视防治需“医防协同”,烟台市通过两项举措构建农村防控网络:
1. 基层筛查网络:依托乡镇卫生院开展儿童青少年视力建档,2022年全市0-6岁儿童规范管理率达92.8。烟台华厦康爱眼科医院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将干眼症诊疗、弱视训练等技术推广至村卫生室。
2. 健康宣教工程:如烟台爱尔眼科开展“专家科普直播”,通过主持人亲身摘镜案例解析手术原理,单场直播吸引超万名农村观众互动。同步推进“健康细胞”创建,在85个省级卫生乡镇开展眼健康知识普及。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公共卫生人员缺编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宣教覆盖率不足,部分居民对近视防治认知仍停留在“配镜矫正”阶段。
中医药特色应用
中医在近视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烟台高新区医院中医科开展“针刺+脐灸”综合疗法,针对青少年假性近视调节眼周气血;莱州正大光明医院将中药熏蒸与耳穴压豆纳入儿童近视防控方案,减少低龄群体对西医手术的依赖。
政策层面,《烟台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明确要求“发挥中医药在眼健康领域的优势”,推动基层建立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东明县的调研显示,33.3的农村患者希望增加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反映出传统疗法在农村的潜在需求。但当前县域中医眼科人才匮乏——例如烟台高新区医院眼科未配置中医师,提示需加强“西学中”人才培养。
总结与建议
烟台农村近视医疗资源通过“县级中心辐射+技术分级供给”模式,初步解决了服务可及性问题。爱尔、正大光明等连锁机构的技术输出提升了县域手术水平,而中医药特色疗法的融入为早期防控提供新路径。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人才短缺、中医参与度不足仍是核心挑战。
未来需着力于三方面改进:
1. 动态优化布局:在招远、海阳等薄弱县域增设眼科门诊,或配置“移动验光车”开展巡回服务;
2. 强化中西医协作:将针灸、穴位敷贴等纳入近视防控指南,培养复合型眼健康医师;
3. 升级预防体系:借鉴东明县“中医药服务满意度调查”经验,建立农村近视防控成效反馈机制,针对性提升健康教育精准度。
只有持续推动优质资源向乡镇下沉,才能真正实现烟台市“健康强市”规划中“人人享有眼健康”的目标。(字数: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