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东北的嘉陵江畔,南部地区的近视眼诊疗服务依托三级医院与专科机构协同发展,形成了覆盖预防、筛查、治疗及随访的完整体系。以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南充市眼科医院及南部县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不仅具备三级甲等资质,更在近视防控领域整合了全飞秒激光、ICL植入术等前沿技术[,同时响应“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推进县域眼科服务覆盖率达69.9。这些医院将技术创新与公共卫生职责结合,成为区域近视防控的核心力量。
专业诊疗体系的多维构建
分级化技术配置与学科协作
南部地区的近视诊疗体系呈现明显的分级化特征。南充市中心医院作为历史悠久的区域医疗中心,配备先进的全飞秒激光设备,可开展高精度近视矫正手术,并通过定期眼健康讲座强化公众教育。而南部县人民医院作为县级标杆,专注于基础性近视防控服务,为当地居民提供验光配镜、屈光矫正及并发症筛查,其80年的医疗积淀保障了服务的可及性。
眼科与其他学科的协作亦成为特色。例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依托省级重点学科资源,将青光眼、白内障等致盲性疾病防治与近视管理结合,建立跨病种的眼健康档案系统。这种“防治一体”的模式,尤其重视高度近视患者并发眼底病变的风险,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等设备实现早期干预。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特色实践
早期筛查与个性化干预
南部医疗机构将儿童青少年列为重点人群,严格落实“0-6岁儿童眼保健覆盖率超95”的要求。南部县人民医院结合“爱眼日”活动开展校园视力筛查,推行“视觉发育档案”动态追踪制度,每3-6个月更新屈光度、眼轴长度等关键数据。其防控策略强调“关口前移”:例如对假性近视儿童采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行为干预,延缓近视进展。
行为干预的本土化创新
医院同步深化用眼行为指导。借鉴“20-20-20”原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远眺6米外20秒),南部县人民医院提出“三一坐姿”标准(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并通过社区讲座向家长普及户外活动的重要性——每日2小时日照可有效抑制眼轴增长。此类实践将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策略融合,凸显防控的本土适应性。
先进矫正技术的临床应用
ICL手术的精准适配
针对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南部医疗机构引入新一代ICL(植入式隐形眼镜)技术。该技术无需切削角膜,通过微小切口将Collamer材料晶体植入睫状沟,矫正范围达近视1800度、散光600度[。南充市眼科医院将其作为角膜薄患者的方案,强调其“可逆性”:若未来需治疗白内障等疾病,晶体可安全取出。2025年一例联合手术案例显示,患者双眼近视950度合并散光100度,经“ICL植入+飞秒激光角膜松解术”后视力恢复至1.0,印证了技术组合的临床价值。
飞秒激光技术的迭代
飞秒激光在南部医院的应用已超越传统近视矫正。南充市中心医院利用其辅助制作角膜松解切口,术中通过计算机引导精准定位陡峭角膜轴,降低中低度散光。此类技术突破传统框架眼镜和普通激光手术局限,但需严格术前评估——如角膜厚度需大于480微米,且排除活动性眼病[。
公共教育与社会协作的深化
健康宣教的场景化渗透
南部医院将眼健康知识普及嵌入多场景:南充市人民医院眼科开发“术后跟踪服务系统”,通过短信推送用眼注意事项;莱阳中心医院(协作单位)在社区开设“护眼食谱”课程,倡导补充维生素、控制甜食以辅助视力保护。此类举措直面民众误区——如“护眼仪可逆转近视”等伪科学宣传,同仁医院专家魏文斌指出:“近视不可逆,声称消除近视的产品缺乏循证支持”。
基层医疗网络的协同挑战
尽管县级医院服务覆盖率提升,但基层仍面临眼科专科医师短缺、设备更新滞后问题。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分级诊疗:例如借鉴越南-俄罗斯眼科医院的“白内障综合治疗解法”,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升基层筛查效率[;同时探索“三甲医院技术下沉”模式,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县域医护的季度培训机制。
从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范式转型
南部地区的近视眼医院正从单一矫正向全周期眼健康管理转型。其核心经验在于:依托三级医院技术优势(如ICL手术、跨病种防治)保障复杂需求,通过县级医院分级服务扩大覆盖,并以儿童青少年为重心创新防控模式。农村地区资源失衡、病理性近视长期随访体系缺失仍是关键挑战。未来需重点突破两方面:一是推广便携式眼底相机等低成本筛查工具,强化社区高危人群监测;二是建立区域性近视大数据平台,整合基因易感性、环境因素等指标,实现性干预。唯有将个体治疗纳入公共卫生网络,方能真正践行“关注普遍眼健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