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出那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已突破52.7,其中大学生群体更是高达惊人的90——整个社会被深深震撼。院长以沉痛而坚定的语气指出,近视早已超越简单的视力问题,演变成一场席卷全国的公共健康危机,其深远后果与潜在的致盲风险亟待全社会高度警惕并协同应对。这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揭示,更是一场关乎民族未来视觉健康的全民动员令。
近视流行态势
当前我国近视问题呈现“低龄化、普遍化、高度化”的严峻趋势。院长援引卫生健康委流行病学数据强调,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小学阶段近视检出率已超过三成,初中阶段逾七成,高中及大学阶段更是突破九成关口,近视俨然成为影响我国未来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驱动这行态势的核心因素复杂交织。电子屏幕依赖症无疑是首要推手: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日均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持续近距用眼导致睫状肌长期痉挛,晶状体调节负担过重。与此严重匮乏的户外活动扮演了关键角色。研究表明,日间户外光照能有效刺激视网膜多巴胺释放,延缓眼轴增长这一近视发展的核心机制。教育内卷化带来的课业负担沉重、近距离用眼时间激增,加之部分学校教室照明条件未能有效达标,构成了近视高发的系统性风险环境。
近视危害层级
近视绝非佩戴一副眼镜即可轻松解决的问题。院长警示,其危害呈现显著的梯度加剧特征。中低度近视已显著影响日常学习效率和体育活动参与度,导致视觉疲劳、头痛等不适感加剧,长期发展更可能诱发外斜视等双眼视功能问题。
更为严峻的是高度近视(600度及以上)带来的灾难性威胁。眼轴病理性过度延长,使视网膜、脉络膜等眼内组织承受持续的机械牵拉与变薄,其并发症风险呈几何级数增长。同仁医院临床数据揭示,高度近视患者罹患视网膜脱落的风险较常人高出数十倍,并发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开角型青光眼及后巩膜葡萄肿等致盲性眼病的几率亦大幅飙升。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高度近视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盲和低视力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近视防控关键
面对严峻形势,院长提出了“关口前移,综合干预”的核心防控战略。他着重阐述了被公认为经济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保证充足的日间户外活动。温州医科大学瞿佳教授团队的重要研究指出,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接受足够强度的自然光照,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近视发病率。其核心机制在于户外光照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有效抑制眼轴异常增长。
在科学矫正与医学干预层面,院长强调了精准验配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尤其是青少年适用的角膜塑形镜——OK镜)的必要性。OK镜通过夜间佩戴暂时性改变角膜中央曲率,白天可获得清晰视力并有效延缓近视进展速度,其效果已获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如《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相关长期研究)。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严格医嘱监控下使用,也被证实是延缓近视进展的有效药物干预手段之一。
责任共担机制
近视防控绝非医疗机构一家之责,院长呼吁构建“家庭-学校-医疗-社会”四位一体的责任共担网络。家庭是近视防控的起点:父母需以身作则减少屏幕时间,严格监管孩子用眼习惯(如遵循“20-20-20”法则),确保充足睡眠及均衡营养,并为孩子创造积极的户外活动条件。
学校和教育部门承担着关键角色:必须切实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保障课间休息与体育课时长,强制性推广落实每天校内一小时户外活动;需严格执行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新国标,改善视觉环境。医疗卫生系统则需加强基层眼保健能力建设,推动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实现屈光发育的长期跟踪与精准干预。层面的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全社会健康用眼氛围的营造,同样是支撑这一系统工程不可或缺的支柱。
同仁医院院长对近视问题的深刻剖析犹如一记警钟长鸣。近视的高发与高度化倾向,不仅是个人视力的损伤,更是对未来劳动力素质与公共卫生体系的严峻考验。从保证充足户外活动的“简单处方”,到家庭、学校、医疗机构三位一体的责任共担,再到政策的强力支撑,这场防控战役需要全社会力量协同推进。让每个孩子拥抱清晰的“视界”,不仅关乎个体的光明未来,更是我们为中华民族长远健康发展肩负的共同使命。“每推迟一年近视发生,未来高度近视风险就降低10”——院长强调的这一核心数据,应当成为激励我们即刻行动、守护光明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