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诊室门前,常年可见天南海北慕名而来的近视患者——从青少年高度近视到成人屈光矫正需求,这座始建于1920年的百年科室承载着中国眼科医疗发展的缩影。作为国内疑难眼病的诊疗高地,协和眼科凭借其深厚的学术积淀、的技术设备以及李莹教授等专家团队,不仅为患者提供从基础验光配镜到高精度近视手术的全周期解决方案,更在安全性与个性化治疗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尤其在2025年新发布的诊疗价格体系中,协和眼科覆盖了从14500元起的半飞秒手术到25500元起的ICL晶体植入等十余种术式,印证了其技术储备的全面性。选择协和,本质上是选择一种系统性的视觉健康管理哲学。
百年传承与专家团队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创立于1920年,是我国早建立的现代眼科之一。历经百年发展,科室积累了深厚的临床经验与学术资源,连续多年位居复旦医院排行榜眼科前列。科室带头人李莹教授作为中华医学会角膜病学组副组长,是国内近视手术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主导制定了《我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共识》等行业规范。其团队自1993年率先引进准分子激光技术以来,已完成数万例近视矫正手术,2016年即实现全飞秒SMILE手术量突破2000例,与患者满意度双高。
该团队的专业性体现在多学科协作模式中。屈光手术组与角膜病组、青光眼组专家形成联合诊疗机制,针对高度近视可能引发的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并发症设计预防性方案。例如,李莹团队创新性利用SMILE术中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为角膜溃疡患者进行急诊移植,将原本需4万元的手术费用降低至2000元,迄今已挽救40余名濒临失明患者。这种整合治疗能力使协和成为转诊疑难病例的核心枢纽。
精准化术式选择与技术创新
协和眼科的核心优势在于提供“量眼”的术式矩阵。针对不同角膜条件、近视度数及用眼需求,患者可选择包括表层切削、基质层手术、眼内镜植入三大技术路径。2025年价目表显示,其术式覆盖从14500元起的半飞秒激光到30000元起的德国阿玛施全激光,再到25500元起的ICL晶体植入。尤其针对运动员、干眼症患者等特殊群体,协和在国内率先开展角膜交联联合手术(ACE),显著提升薄角膜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技术创新层面,协和率先引入术后量化评估体系。有别于常规医院的视力表复查,该团队采用OCT扫描角膜愈合状态,通过共焦镜观测神经纤维修复动态,并利用ACCMetrics软件分析神经再生参数,实现恢复进程的精准监控。这种精细化管理的价值在2020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得到验证:术后使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BCL)的患者,24小时内疼痛程度降低80,畏光持续时间缩短至对照组的1/6,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全流程安全保障体系
近视手术的安全性始终是公众关注焦点。协和建立的四级质控体系为此提供保障:术前实施超过20项检查,包括角膜地形图、内皮细胞计数、泪液分泌试验等,排除圆锥角膜、活动性眼病等禁忌症;术中由科全程监护生命体征,术中角膜瓣制作精度达微米级;术后首创阶段性随访协议,要求患者在24小时、1周、1个月、半年进行共焦镜与眼压追踪。
针对手术风险,协和团队持科学审慎态度。张光明教授指出,表层切削手术(如TransPRK)虽恢复较慢,但规避了角膜瓣相关并发症,更适合角膜薄或高风险职业者。而协和年均处理的转诊并发症病例超过300例,包括LASIK术后角膜感染等急重症,其救治经验被纳入卫生部医疗成果奖。这种直面风险的能力,恰恰构成患者信任的基石。
儿童近视防控生态链建设
面对我国儿童青少年53.6的近视率(2023年卫健委数据),协和眼科积极参与近视防控战略。其视光中心提供远视储备监测服务,依托角膜塑形镜(OK镜)技术延缓近视进展,国产亨泰镜片定价6500元/副,较进口型号降低15成本。李莹团队还主导编写《角膜屈光手术规范化操作技术》教材,培训全国超30的准分子激光上岗医师。
2025年启动的“国民视觉健康科普行动”中,协和专家强调“行为干预”的核心价值:建议学龄儿童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分龄管控电子屏幕使用(小学生单次≤15分钟),并将睡眠时长纳入视力保护指标。这种从治疗延伸到预防的生态链布局,体现三级医院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责任担当。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精准评估-个体化手术-终身眼健康管理”的闭环体系。从为2000余例患者实现“微笑摘镜”的SMILE技术,到将角膜移植费用降低95的临床创新,再到参与近视防控政策制定,协和始终在安全、可及性、技术前沿性三维度推动行业发展。未来,随着基因筛查近视风险、人工智能辅助术式设计等技术的突破,协和眼科有望在“治未病”领域开辟新路径。对患者而言,选择协和不仅是选择一台手术,更是选择与医疗团队共同守护光明的长期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