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晰界眼科 > 科普知识 > 南昌第二附属医院近视眼诊疗创新技术与临床实践全面解析

南昌第二附属医院近视眼诊疗创新技术与临床实践全面解析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月下靓影 上传提供

发布: 222 评论



坐落于南昌市民德路1号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不仅是江西省三甲医院中的重点科室,更以28位专业医师团队(含7位博士)和德国鹰视2117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设备,成为区域近视诊疗的技术高地[[6]。面对我国青少年近视率攀升至51.9、高度近视占比近10的严峻现状,该科室通过多维度创新,构建了集精准手术、特色防控、科研转化于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为近视患者提供全周期解决方案。

南昌第二附属医院近视眼诊疗创新技术与临床实践全面解析

一、技术实力与医疗团队

人才梯队建设是科室发展的核心动力。科室拥有28位医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其中7位博士聚焦近视手术技术攻关,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学术传承体系。汪昌运、刘菲、谢琳等骨干医生均经过德国蔡司手术模拟系统等专项培训,能熟练操作全飞秒激光、鹰视2117准分子激光等设备,在复杂角膜切削和个性化方案设计方面经验丰富[[6]。

硬件配置持续领跑省内前沿。科室引进的德国Eye-Q准分子激光系统具备0.01D度数调节精度,联合角膜地形图引导技术,可实现亚微米级切削;而蔡司眼底激光仪则能同步监测视网膜状态,降低高度近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风险。设备迭代与专业分科(如设立近视激光中心、儿童近视防控门诊)相协同,支撑起精准化诊疗架构[[6]。

二、近视诊疗特色技术

手术技术多元化是科室的显著优势。针对不同患者需求,提供全飞秒SMILE(切口<4mm,恢复期3天)、个性化半飞秒(支持散光矫正>500度)、ICL晶体植入(适用角膜薄患者)三类主流术式。其中全飞秒手术凭借"无瓣微创"特点,成为学生及上班族的,年手术量超2000例,术后裸眼视力>1.0者占比达93[[6]。

非手术防控体系融合中西医技术。除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外,科室联动中医科开展耳穴压豆疗法,通过刺激耳部"眼""肝"等穴位缓解视疲劳,尤其对假性近视青少年,配合"20-20-20"用眼法则(用眼20分钟远眺20秒),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研究显示,该辅助疗法可使睫状肌痉挛缓解率提升37。

三、临床研究与学术贡献

早产儿屈光研究填补区域空白。科室牵头对179例屈光不正患儿(含51例早产儿)的对照研究表明:早产儿散光发生率(79.4)显著高于足月儿(24.5),且以高度混合散光为主,易进展为难治性弱视。据此提出"早产儿2岁启动屈光筛查"的临床路径,相关成果获江西省卫生厅基金支持(编号20063096)。

技术规范推广带动区域升级。作为江西省实现"眼科专业分化"的科室(含激光手术、视光矫正等亚专科),主导制定《赣鄱青少年近视防控白皮书》,并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2025年参与全国角膜塑形术多中心研究(合作中国眼谷超级眼视光医院),验证童享VD系列镜片个性化离焦设计对眼轴增长的抑制率达44.1[[]。

四、综合防控体系构建

三级预防网络贯穿诊疗全程。一级预防依托社区筛查,对学龄儿童建立屈光档案;二级预防通过"医学验光+行为干预"(如配戴离焦镜片、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进展;三级预防针对高度近视患者,定期监测眼底并实施后巩膜加固术等高阶治疗[[8]。

医教融合拓展服务边界。与南昌市教育局合作开展"明眸校园计划",为40所中小学提供视力监测机器人及AI分析平台。2025年数据显示,参与校学生近视年增长率下降5.8,印证"早筛早控"模式的必要性。

五、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技术瓶颈仍需突破。当前高度近视(>1000度)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波动问题亟待解决。科室计划引入波前像差引导角膜交联术,通过增强角膜生物力学强度优化预后,该项目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跨学科融合是战略重点。2025年启动"近视防控生态圈"工程,拟整合眼科、中医科、人工智能团队开发可穿戴护眼设备。该设备将实时监测用眼距离、环境照度,并融合耳穴电脉冲刺激技术,探索"行为干预-物理疗法-药物控制"三维防控新模式[[]。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的实践表明:近视防控需以技术精度为基石、全周期管理为框架、跨学科创新为引擎。未来应着力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早产儿屈光发育数据库建设,实现个体化干预;二是扩大中医外治法(如耳豆疗法)在社区防控中的应用;三是探索" HAL角膜塑形镜+0.01阿托品"的联合方案(研究证实该方案延缓眼轴增长效果达73.5[)。唯有将医院端的"精准医疗"与大众端的"行为干预"深度耦合,方能在1.87亿青少年近视的严峻形势下构筑坚实防线。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