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首府南宁,解放军第303医院眼科中心作为广州军区重点建设科室及区域性三甲军医院标杆,凭借与北京同仁、广州中山眼科等机构的远程协作网络,已成为西南地区近视矫治的核心力量。年均数万例手术量背后,是融合军事医疗严谨性与个性化屈光矫正技术的诊疗体系。面对全球近视发病率激增(WHO2050年全球半数人口近视)的公共卫生挑战,该中心以多维度干预策略为军民眼健康提供关键保障。
团队与学科配置
医师梯队汇聚全军与地方眼科精英。学科带头人孙涛主任完成近视矫正手术近3万例,是认证的准分子激光手术专家,其团队在复杂近视矫正领域(如高度近视合并角膜薄的患者)建立了标准化解决方案。区显宁教授作为眼底病,为高度近视引发的视网膜病变提供交叉学科支持;胡碧兰教授则专注青少年近视防控,其30余年视光经验对斜弱视共病近视的诊疗具有突出贡献。
硬件配置上,中心拥有超2000平方米诊疗空间,配备40余台设备。包括新一代准分子激光系统、多光谱视网膜屈光地形图(MRT)等,可实现角膜形态、周边离焦状态的精准量化。这种“专家+技术”双轨制配置,使该中心成为广西同步开展角膜移植、复杂性近视矫正的综合性平台。
精准化近视手术体系
个性化手术设计是核心技术优势。区别于传统“一刀切”模式,中心依托MRT技术分析视网膜周边离焦状态(研究发现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离焦量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角膜地形图及眼轴参数,为患者激光切削方案。例如,针对屈光参差患者,通过调整非对称切削量平衡双眼像差,显著提升术后视觉质量。
技术迭代与质控同步推进。作为国内早开展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机构之一,中心建立了“四重保障机制”:术前采用20项检查排除禁忌症(如圆锥角膜倾向);术中由高年资医师操作设备并实时监测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术后依托军医院信息系统实现终生随访。数据显示,其近视手术并发症率常年低于0.2,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全周期近视管理策略
青少年防控突出“关口前移”。针对学龄儿童,中心开发“医教结合”干预模式:联合学校开展视力筛查,对近视初发儿童提供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服务——研究证实OK镜通过周边离焦效应可延缓30-60近视进展;对假性近视则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如针灸联合视功能训练),2024年数据显示干预组近视转化率下降27。
特殊群体保障体现军医特色。针对大学生、军人及公务员群体,中心推出“绿色通道”及专项补贴政策,优先安排参军人员视力矫正手术,确保术后视觉质量符合军事作业需求;同时为高度近视公务员提供年度眼底AI筛查,预防病理性近视并发症。公益项目覆盖广西农村地区,年均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超500例。
军地协同与科研转化
军民融合技术协作构建全域医疗网络。作为第三军医大学教学基地,中心承担军地医师规范化培训,年均培养准分子激光手术医师20余名。与北京同仁医院共建5G远程会诊平台,实现复杂病例(如近视合并青光眼)的实时专家会商。
科研攻关聚焦临床痛点。团队近年参与近视防控课题,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未来挑战与创新方向
面对高度近视人群年轻化的趋势,中心亟需突破两大瓶颈:
其一,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技术升级。探索基因筛查病理性近视风险,并联合抗VEGF药物干预黄斑病变;
其二,人工智能赋能的个性化管理。利用AI分析广西人群屈光数据库,构建近视进展模型,动态调整干预方案。
军医品质引领区域性近视防治
南宁303医院眼科中心以军事化质控标准、个性化技术路线及军民协同网络,重塑了西南近视诊疗体系。从精准激光手术到全周期健康管理,其经验证明:融合硬件、多维人才与公益使命,方能实现近视防治“量质双升”。未来,随着基因编辑、纳米材料等技术的突破,中心有望在为务和民生医疗的双重使命中,推动近视管理从“矫正”走向“根治”。
> 飞秒激光在角膜间雕刻光芒,军医使命于无声处守护光明——科技与人文的交汇,正重新定义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清晰视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