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科医学领域,病理性近视因高致盲风险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作为中国眼科诊疗的“队”,北京同仁医院集聚了一批深耕病理性近视临床与科研的专家。他们不仅建立了多维度诊疗体系,更通过产学研融合推动防控策略革新,为患者提供从精准干预到终身眼健康管理的解决方案。
专家团队与临床诊疗特色
同仁医院病理性近视专科团队以“个体化精准干预”为核心优势。乔利亚主任医师专注于高度近视的微创手术矫治,尤其在ICL晶体植入术和后巩膜加固术领域形成技术特色。其团队数据显示,超高度近视患者(>1800度)植入超薄人工晶体后,95患者术后视力可达0.8以上,且视觉质量显著提升。
韩崧主任医师则聚焦高度近视并发眼底病变的救治。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他首创“玻切+抗VEGF联合治疗”方案,使晚期糖网患者的视网膜复位提升至87,较传统手术提高近20个百分点。对于高度近视引发的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急症,他采用25G/27G微创玻切技术,限度保护患者视功能。
多维度综合诊疗策略
病理性近视的防控需覆盖全生命周期。王宁利教授团队强调:“手术仅解决屈光问题,眼底病变风险终身存在。”基于此,同仁医院建立了“防-控-治”三级体系: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同仁医院团队深度参与近视防控策略制定。王宁利教授作为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主导修订《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将病理性近视防治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四期分级干预”:近视前驱期(远视储备保护)、发展期(光学/药物干预)、高度近视期(并发症监测)、病理性近视期(多学科联合治疗)。
基础研究领域,金子兵副院长团队利用诱导多能技术构建视网膜疾病模型,发现病理性近视相关基因BSG和COL8A1的突变位点,为基因治疗提供新靶点。2024年近视会议(IMC)公布的同仁临床研究显示,周边离焦技术联合0.05阿托品可使进展型近视的增速再降21,该方案已被纳入2025版IMI指南。
公众教育与早筛体系
针对公众认知不足的痛点,同仁专家通过创新科普提升早诊率。王聪副主任医师设计“单眼自测法”:交替遮盖单眼观察固定视标,发现视物变形或视力骤降需立即就医。医院开发的AI眼底筛查系统在社区应用中,使视网膜裂孔检出率提升3倍,实现“无症状期”干预。
卫健委数据显示,全国69.9县域已具备白内障手术能力,但病理性近视诊疗仍集中在大城市。为此,同仁医院牵头建立“高度近视专病医联体”,通过5G远程阅片平台覆盖基层机构。2024年累计完成远程会诊2.1万例,使偏远地区患者视网膜脱离救治时间窗缩短至72小时内。
未来发展与挑战
尽管同仁团队取得显著成果,病理性近视防治仍面临瓶颈:
> 同仁之路:从屈光矫正到眼底保卫
同仁医院病理性近视诊疗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重矫治、轻防控”的传统模式,建立全链条防控路径。其专家团队既精于用微创手术挽回视力(如ICL植入、微创玻切),更致力于以预防性干预守住视功能底线(视网膜光凝、巩膜加固)。
> 正如王宁利教授所言:“近视防控的目标不是摘镜,而是阻断不可逆性致盲”。当社会聚焦“手术安全性”时,同仁团队已将视野延伸度近视的终身眼健康管理——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诊疗理念的跨越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