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眼科诊疗的版图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如同一艘技术领航的“航母”,凭借透明化的价格体系、前沿的设备集群与多学科协作的诊疗生态,重塑了近视防治的价值标杆。从学生党万元摘镜的精准干预,到高度近视的跨学科联合诊疗,这里正以硬核技术重新定义“看得清”与“看得好”的深层内涵。
技术创新:近视手术的精准化革新
全流程化手术方案
南通附院眼科构建了覆盖从低度到超高度近视的全术式矩阵。全飞秒SMILE(1.8万-2.6万元)以2-4mm超微切口实现角膜基质层透镜取出,24小时内视力恢复率达95,成为角膜条件优良患者的;而ICL晶体植入术(3万-4.8万元)针对角膜薄或超高度近视群体,通过房水循环相容性晶体实现“加法型矫正”,视力预后显著优于传统切削手术。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个性化设计能力:结合角膜地形图与波前像差分析,为散光合并近视者光学区参数,使术后高阶像差发生率降低37。
技术迭代与安全保障双轨并行
医院配备蔡司全飞秒激光机、OCT光学断层扫描等设备,2025年曹鑫医生团队凭借全飞秒技术斩获“SMILE之星”大奖,手术量突破2万例。术前的虹膜定位导航技术有效规避偏心切削风险,术中的实时眼动追踪系统将定位误差控制在±0.3°内。术后建立三级随访机制:24小时急诊响应、72小时复查裂隙灯评估、1个月视觉质量分析,并发症率控制在0.19以下。
青少年防控:从矫正到发育干预
三级预防体系的闭环建设
针对近视低龄化趋势,陆志荣主任领衔的团队构建“筛查-干预-管理”三级网络。在初级预防层,通过医学验光(399-1500元)建立儿童屈光档案,筛查远视储备不足人群;二级防控对早期近视者联合应用离焦镜片(如多区正向离焦镜)与0.05阿托品,研究证实该方案较单焦点镜片延缓眼轴增长达63;三级管理则为进展性近视提供角膜塑形镜(国产4800元/副,进口1.35万元/副),通过重塑周边离焦信号抑制巩膜重塑。
行为医学与家庭参与
医院创新性推出“家校医联动”模式:在校内推广亮度可调的护眼教室灯,家庭端配置用眼时长监测App,医疗端每季度进行生物测量参数比对。2025年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儿童近视年增幅控制在-0.25D以内,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0.75D)。同时开设青少年用眼行为训练营,通过反转拍训练、双眼视功能重建提升调节灵敏度,减少视疲劳性近视进展。
跨学科协同:疑难病例的破局之道
眼内疾病联合诊疗平台
高度近视常并发青光眼、黄斑裂孔等病变。管怀进教授主导的跨专科团队建立“一眼一策”机制:对眼压临界者行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2万元起),通过Schlemm管支架植入降低眼压波动;对黄斑裂孔采用25G微创玻切联合气体填充(2万元+),复位提升至91。2024年该院加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专科联盟,引入范先群院士团队的眼眶导航技术,为病理性近视合并后巩膜葡萄肿患者开发化后巩膜加固术(4万元起)。
视觉康复与心理支持
医院设立长三角高度近视低视力康复中心,由陈洁教授团队开发自适应光学助视器,结合视网膜功能映射技术,将矫正视力不足0.3者的视觉可用区扩大2.3倍。同步开展认知行为治疗(CBT),缓解患者因视力损伤引发的焦虑障碍,研究显示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NEI-VFQ25)提升29.7分。
未来展望:从治疗到生态构建
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
依托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医院在近视机制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朱蓉嵘团队发现巩膜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异常表达与眼轴延长的相关性,为靶向药物开发提供新路径;季敏团队开展的基因编辑羊膜植入术,通过调控TGF-β信号通路抑制角膜塑形后上皮重塑过度反应,即将进入Ⅰ期临床试验。
公共卫生干预的纵深拓展
作为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基地,医院推动“长三角近视防控网格工程”:在社区部署AI验光机器人实现初筛数字化,联动教育局落实每日120分钟户外光照计划,2025年为60所中小学建立动态视力数据库。更首创“医保-慈善-医院”三方共付模式,贫困学生可申请飞秒手术补贴(高8000元),重塑防盲公益新范式。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的近视防治体系,已超越传统手术矫正的单一维度,形成“精准手术干预+发育期行为管理+跨学科疾病共治+公共健康生态”的四维架构。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蔡司激光机下的毫米级精度,更在于将个体化医疗嵌入区域近视防控网络,让从学龄童到高度近视者的视觉人生获得可持续的“光学生物红利”。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临床应用与三级诊疗网络的深度融合,这里或将重新书写“近视可防、可控、可逆”的医学叙事。